题目内容
|
(3) |
空间,调控,洪涝 |
(4) |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水位抬高。 |
(5) |
南宋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解决粮食问题,进山开荒,植被破坏;明清时期,人口压力更大,垦荒愈烈,加上引种的玉米、甘薯对水土条件要求不高,加剧了对山区的开发,导致森林锐减,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
(6) |
答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三江源头的水土保持,减少其下游旱涝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从而保证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促进下游各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地保护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解析:本题以大量材料为载体,考查了洞庭湖面积的变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历史学角度探讨人口对环境的影响,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引进作物品种对环境的影响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做题时应认真阅读题中相关材料,提取其中的隐性知识,联系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具体分析作答。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因宏观生态体系失控而影响和威胁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通常被称之为国家生态安全问题。1998年的长江洪水,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元。
材料一: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史载“沅湘间多山,农家惟种栗,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无伐其林,纵火焚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雍正末至乾隆初开始,两湖地区开发转向原始林木茂密的湘鄂西山区。
材料二:乾隆末年,王昶在总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万城堤溃的原因时指出:“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林处,今皆砍伐为种包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积,水势年增。”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由于沙积,沙积由于山垦……江底日见其高,而容水之地浅矣。”
(1)下列曲线中,与洞庭湖的面积变化最相符的是
[ ]
(2)1950~1958年期间,洞庭湖面积迅速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
B.需要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D.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
(3)洞庭湖面积缩小,改变了该地区水资源的________分布,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洪水的________能力,加重了该地区及长江流域________灾害。
(4)以现代地理原理来分析材料中清人赵仁基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6)长江三峡工程即将竣工,它可防御长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兴修水利,加固堤防的必要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