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韩六爷是睡神。

韩家庄的人都这样说,包括柳叶屋里的祖六奶奶。

祖六奶奶说韩六爷左脸上的疤就是睡出来的。每到过小年的时候,祖六奶奶就会告诉大家,有一年,他们家在炸麻花时,韩六爷一边炸,一边打瞌睡,那口水一不小心溅到了油里面,结果韩六爷的左脸就有了现在的疤。听的人,看着祖六奶奶那半认真的神情,心里难免会想起韩六爷家麻花那股子哈喇子味,再也不敢在他家留饭了。

于是,“睡神”越叫越响,而“韩六爷”倒让人给忘了,就连小朋友们也都有样学样地喊他“睡神”。每到这个时候,韩六爷都乐地应着,花眉毛还一抖一抖的。

可是,下棋的老支书却说韩六爷是大智若愚,大睡若醒。

据老支书说,韩六爷年轻时可是健旺得很,一人能干三人的活。

祖六奶奶也说:“死老头这睡病是后来得的,就是老大出生那年得的。”

“老大”名叫韩要武,属马,算起来都快五十岁了。

要武出生那年,年成还不错,队上竟然给每家分了五斗小麦子,韩六爷心里很是畅快。可是,乐极难免生悲,甘苦常常相幸。

韩六爷年轻时学过些昆曲小生的段子,在开批斗会时一不小心溜了嘴,被革命小将们逮了个正着。结果,被抓进村子里的小学审讯了半小时,又被小将们逼着扫了二十八家厕所——小将们还要他一边打扫,一边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后来,谁要是在韩六爷面前提起厕所,他就喷唾沫到别人的脸上。

幸好老支书搭了一句话,小将们的头头在韩六爷的屁股上踢了一脚,骂了一句:“滚!封建主义的走狗!”要不然,韩六爷恐怕要将整个村子一百五十户人家的厕所打扫一遍!

韩六爷感激老支书。

可是走支书第二天就犯了一个“天”字号的错误。

那天老支书倚着梯子在韩牛蛙家的外墙上画宣传画,一不留神他将标记位罝的符青标在了毛主席的画像上。结果,站在街边袖手晒太阳的副支书韩成训马上就大声喊了起来:“韩芥园,你毛主席他老人家画个日本太君胡,你是何居心!”

那晚,雪下得很急,批斗会开得很猛。在韩成训的动员下,大家一个接一个上台发言,深挖支书韩芥园的反动思想。会一直开到凌晨一点,还没有要结束的意思。

“韩芥园一贯思想反动,对毛主席他人家心怀不满。不信大家看看他脚上的鞋!他那双胶鞋的底子上印着一个‘毛’字图案,他是要将毛主席他老人家踩在脚下啊!”妇女主任郭彩娥大声控诉道。

韩六爷鄙夷地看了郭彩娥一眼,故意起哄说:“哎,彩娥,你咋知道支书鞋底的用案?你和支书是啥关系啊?”

大家哄堂大笑。

郭彩娥急红了脸,恨恨地了韩六爷一个白眼。

韩成训大声喊道:“严肃点!注意阶级立场!”

会继续往下开,韩芥园颤巍巍地戴着纸帽子,脸上挨了郭彩娥一口浓痰。

时间实在太晚了,大家有一声没一声地应和着热情的韩成训和郭彩娥。

郭彩娥为了活跃气氛,还重新做了一个纸帽,上面用浓墨写了一行字:油炸反革命分子韩芥园的狗头!”

韩六爷靠着炉子上的烟囱,炉子上有一盆热水。他冷眼看着郭彩娥的表演,心里很是厌恶。他于是闭上了眼睛,炉子上水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

“油炸反革命分子韩芥园的狗头!”郭彩娥高喊了一声口号。

站在郭彩娥身后的韩六爷被这猛一激灵,肩膀没靠稳,身子向前一扑,打翻了炉子上的热水盆,一下子全溅在郭彩娥的大腿上去了。

郭彩娥大哭大闹起来,脏话全向着韩六爷飚了出来,韩六爷也趁机乱飚脏话,泼妇、下贱之类的字眼全放了出来。批斗会一下子笑了场,闹得韩成训不得不宣布散会。

那晚,韩六爷觉得郭彩娥的脏话听起来好舒服。

那晚,韩芥园在出会场时感激地看了韩六爷一眼。

那晚,韩六爷得了个“睡神”的雅号并且,他也从此上了睡觉。

再后来,韩六爷一开批斗会就睡觉,再没人要站在他旁边,也再没人逼着他发言了。

韩六爷觉得心里畅快得紧。

再后来,已经进入了没有批斗会的时代了,可韩六爷这开会就睡觉的毛病再也改不过来了。

如今,祖六奶奶常常对人叹口气说:“他是睡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支书说韩六爷是大智若愚,大睡若醒,由此可见,他明白当年批斗会上韩六爷和郭彩娥的对骂是为了救人而故意为之的。

B.文中“雪下得很急”,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焦躁;而“炉子上水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则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平和。

C.韩成训指责老支书对毛主席心怀不满,这反映出他是一个卑贱无耻,下流龌龊,只想通过斗争他人往上爬的政治投机分子。

D.为了将韩六爷塑造成一个特殊年代里的平凡而不失善良的小人物形象,小说共用了动作、外貌和心理描写三种描写手法。

(2)作品主人公韩六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睡神”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析。

【答案】(1)A(2)大智若愚,聪明机智。在批判韩芥园时,为了打断批斗会,故意装睡,将热水泼在郭彩娥身上, 并故意与之对骂,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智,大智若愚的一面。多才多艺,富有情趣。学过昆曲,在批斗会上会溜嘴唱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可以看出是一个富有情趣,多才多艺的人心地善良,懂得感恩。韩芥园给红卫兵小将搭了句话,使他免于扫厕所,他心怀感激,于是想办法打断了韩芥园的批斗会,表现了他心地善良懂得感恩的一面胸怀宽广,包容他人。祖六奶奶说他是睡神,甚至小孩子也叫他睡神,他都坦然处之,表现了他胸怀宽广包容他人的一面。

(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其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上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上主要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上主要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的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对含义的分析要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此题注意小说的情节、主旨、人物和结构的角度分析。

【解析】(1)B“‘雪下得很急’,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焦躁”属于过度解读,主要是为了渲染批斗会的气氛;“‘炉子上水 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则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平和”解读错误,从前文的“厌恶”两来看,韩六爷此时内心并不平和。C卑鄙无耻属于过度解读,也有可能他是出于真诚。“下流龌龊”也有过度解读之嫌。D还有语言描写。

(2)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在批判韩芥园时,为了打断批斗会,故意装睡,将热水泼在郭彩娥身上,并故意与之对骂”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大智若愚,聪明机智”的性格特征。

(3)从小说的内容来看,主人公韩六爷外号为“睡神”,并且中心事件就是“睡神”的由来,以此为题可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从小说的主旨来看,“睡神”一词蕴含着文本的主旨,象征着特殊年代里的 一种生存方式:在批斗会上以一种大智若愚的方式来保全自己,保护他人从小说的情节结构来看,“睡神”二字贯穿全文,以之为题,相互呼应,小说结构更加严谨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睡神”也是对主人公韩六爷的形象概括,有助于塑造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物特点,使读者更容易把握住主要人物的形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天人合一”观念在清明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

清明是踏青郊游、珍重生命的节日。清明时节,自然界生机一片,人们借祭墓踏青郊游。祭墓与踏青原来分属寒食与清明,唐代以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这就是后来清明兼并寒食的内在文化依据。清明时节的户外运动,其原始的意义在于顺应时气,是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万物萌生,人们以主动的姿态顺应。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等大都是有助于阳气发散的活动。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宋代为了让人能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此时的寒食不仅收容在清明节下,清明踏青习俗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兴盛。史称“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清明上河图》就更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宋代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图景。

插柳或戴柳是清明踏青与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在四野一片苍茫之际,柳树最先吐出新绿。柳树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显示出其生命力的强旺。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非普通林木,它有着神奇的效用。清明的新火就取自柳榆木。据说民间新火的传递亦是以柳条传送。贾岛“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的诗句大概吟诵的是这一情形。柳木不仅带来新火,而且它很早就具有驱邪避鬼、护佑生灵的功用。《齐民要术》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这就是“三月清明门插柳”习俗的心理根源。宋代清明节已“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说是可以“明眼”,也就是能明辨鬼邪,看住家门。新柳一般由人们在祭墓踏青时在墓地野外折回,宋人诗曰:“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戴柳是指人们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戴于头上,民谚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城居的人们很喜欢这一习俗,鬓插青柳,既吉祥又有生气。事实上,春夏之交因气候的关系人们易受季节性的疫病侵袭,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一危险时段,于是利用清明节俗预先进行禳解。这正是清明戴柳、插柳的原始民俗意义。青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

(摘编自萧放《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观念在清明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是由于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而节气是“天时”, 节日是“人时”。

B.唐代以前的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二者各有自己的主题,前者为怀旧悼亡,后者为求新护生。

C.清明后来之所以能够兼并寒食,是因为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内在文化依据:禁火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

D.清明时节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等户外运动有助于阳气发散,这是人们对时气的主动顺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让人能在清明扫墓、踏青,宋代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这表明生活已经日趋都市化。

B.宋代人们的踏青习俗前所未有兴盛起来,这与这个时代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潮流密切相关。

C.“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的描写和记载,证明了宋朝清明踏青习俗的兴盛。

D.《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的清明时节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图景,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宋代的清明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民俗节日的生成一般既依据节气,但又与节气时间不相重合,立春、新年,夏至、端午等都符合这一规律。

B.人们把插柳或戴柳当作清明踏青与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是因为柳树具有生命力强旺和得春气之先的特性。

C.“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表达了人们希望用清明时青青的柳枝来留住青春,留住“红颜”的期盼。

D.人们借助清明戴柳、插柳对春夏之交季节性的疫病侵袭预先进行禳解,这是戴柳、插柳的原始民俗意义所在。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