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老师的故乡在山东菏泽市某县,该县位于黄河冲积平原,耕地面积广阔,是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王老师退休后放弃了城市的安逸生活,回到家乡,立志为家乡致富贡献余热。
王老师通过走访发现,家乡的劳动力以留守老人为主,大量土地有抛荒的危险。他上网查找发现了一种省时省力的耕作方式—免耕种植技术,就是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不用犁、耙整理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种后作物生长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王老师进行了春玉米(4月份播种,8月份收获)翻耕种植与免耕种植的对比试验,期间对0~80cm深度土壤平均水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量,并统计成图(下图)。下表为王老师收集的家乡气候资料。
表 菏泽市某县1996~2008气候资料
项目 | 1月 | 4月 | 7月 | 10月 |
气温(℃) | -0.9 | 14.9 | 26.8 | 14.7 |
降水(mm) | 8.4 | 30.6 | 166.5 | 39.3 |
风速(m/s) | 2.0 | 2.6 | 1.7 | 1.6 |
图0~80cm深度土壤平均水分含量
(1)绘制该地区的气候资料图(要求:气温用柱状、降水用实折线、风速用虚折线表示)。
(2)根据王老师的统计数据,归纳该地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王老师的实验证明,免耕种植的春玉米增产明显。说明农田免耕技术给玉米地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1)
(2)土壤水分含量先下降,再上升。原因:4月到6月,降水少、蒸发旺盛,随着玉米生长,土壤水分消耗增多,导致土壤水分减少;7月份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加,雨水下渗,土壤含水量上升。
(3)部分秸秆留在土中,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不翻动土壤,保护了土壤结构,保水保墒;地表有覆盖物,减少了土壤侵蚀。
【解析】
本大题以华北地区种植玉米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气候统计图绘制、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及成因、耕作技术改良对农作物生产的有利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
(1)题意表明,利用表格气候资料来绘制该地区的气候资料图。首先根据数量大小建立合适的纵坐标,横坐标表示4个月份;然后结合表格中数据用柱状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结合表格中数据描出4个月份表示降水量的点,用实折线连接起来,结合表格中数据描出4个月份表示风速的点,用虚折线连接起来。
(2)题意表明,该地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应根据王老师的统计数据进行归纳,读0~80cm深度土壤平均水分含量变化示意可知,从4月份至7月份,土壤水分含量先下降,6月下旬至7月初,土壤水分含量最低,7月初以后再上升。该地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的原因应从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关系、作物生长消耗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月到6月,山东荷泽地区气温回升,但雨季未到,因此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减少;同时随着玉米生长,作物消耗水量增加,使得土壤水分消耗增多,导致土壤水分减少。7月份以后,华北地区进入雨季,当地降水量增加,降水大于蒸发,地表水增多,大量地表水下渗,土壤含水量上升。
(3)王老师的实验证明,免耕种植的春玉米增产明显。农田免耕技术给玉米地带来的有利影响应从有机质、土壤结构、土壤水分、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说明。材料信息表明,免耕种植技术,就是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不用犁、耙整理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种后作物生长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保留地表覆盖物、不清理作物残茬,使得部分秸秆留在土中,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图中显示,在春小麦种植期间大部分时间免耕比翻耕土壤水分含量较高,不翻动土壤,保护了土壤结构,保水保墒,使得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利于作物生长;地表有覆盖物,减少了土壤侵蚀,保持表层土壤肥力,利于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
【题目】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气候资料表。
地区 | 1月均温 | 7月均温 | 12~次年2月 降水量 | 6~8月 降水量 | 年降水量 |
甲 | 26℃ | 26.5℃ | 643mm | 612mm | 2480mm |
乙 | -10.7℃ | 24.8℃ | 45mm | 321mm | 680mm |
丙 | 8℃ | 25.0℃ | 345mm | 32mm | 740mm |
丁 | 5.4℃ | 27.5℃ | 105mm | 425mm | 1015mm |
材料二:两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丙地气候资料,判断材料二A、B、C、D四地气候中,与丙地气候类型相同的是______,该气候类型的一般分布规律是 ,气候成因为 。
(2)材料一甲、乙、丙、丁四地气候中,成因相同的是________。
(3)比较下图中北京与罗马气候特征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