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鄱阳湖和洞庭湖是长江上两大重要湖泊,根据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晩,响穷彭蠡之滨”等句描写的就是鄱阳湖上渔歌互答,湖面浩渺的意象。鄱阳湖75.4%的水源来自上游的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五条入湖河流,鄱阳湖湖口在正北面,经由40公里长水道与长江干流相连。鄱阳湖水量占长江流域的15%,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水量的总和。
长江、五河、鄱阳湖之间,形成了一种联动的江、河、湖关系,这让鄱阳湖成为了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
材料二 下图为鄱阳湖周边局部图。
材料三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白鹤等珍稀候鸟及其越冬地。鄱阳湖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面积变化很大,呈现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的独特自然景观。每年秋后,主要来自我国青海湖、北大荒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的候鸟到这里越冬,从而成为世界候鸟的最大越冬栖息地。
材料四 素有“鱼米之乡”的洞庭湖平原上,湖南粮仓岳阳的人均耕地竟然只有0.91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而且,乡村年久失修的沟渠路网,高强度耕作下被损耗的土地肥力,这些让岳阳农业的增产前景后继乏力。国家重点扶持工程“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也因此上马。下图为岳阳、常德、益阳等三个地级市环洞庭湖基本农田整治的范围。
(1)依据材料一,二,三说明鄱阳湖的重要意义。
(2)分析鄱阳湖成为世界候鸟的最大的越冬栖息地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分析赣江的水文特征。
(4)分析从上世纪50年代到1976年洞庭湖面积逐渐变小的主要原因。
(5)对两大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6)结合材料四,分析“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的意义。
【答案】 (1)①调蓄洪水。②保护生物多样性,③调节气候:保持小气候④供水(蓄水)⑤发展水产业,养育鱼虾⑥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⑦开展旅游。
(2)①纬度低,冬季气温高。②水位低,候鸟栖息地面积大③候鸟保护区附近人类活动少④污染小,环境好⑥浅滩多,食物来源丰富
(3)①赣江流经区域等高线稀疏,流速较缓:②有若干支流汇入,流量较大;③流经亚热带季风区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④无结冰期:夏季为汛期;⑤夏季含沙量较大,冬季较小。
(4)湖区流域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泥沙淤积:②为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湖面缩小。
(5)①退田还湖;妥善处理人地关系.②搞好水土保持;湖泊集水区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③注意保护湿地的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④防治湖泊水污染
(6)①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②有利于提升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③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发展现代农业;④有利于提高粮食稳产高产,保障粮食安全。
【解析】
(1)本题考查湿地的功能。从材料一中可看出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补给水源,对长江径流起调节作用。从材料二可看出鄱阳湖与长江相通,可发展水产业,养育鱼虾,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可开展旅游。可调节径流,从材料三可看出鄱阳湖起着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2)候鸟在此栖息,说明冬季气温较高,这与当地的纬度低有关;“世界最大栖息地,”这与冬季降水少水位低,候鸟栖息地面积大有关;除此之外,还与鄱阳湖是候鸟保护区,附近人类活动少,污染小环境好有关;冬季水位下降,浅滩多,食物来源丰富。
(3)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赣江位于我国南方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雨季长,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汛期主要在夏季,河流没有结冰期,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但夏季较冬季大。
(4)洞庭湖面积在逐渐减少。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即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
(5)湿地的保护1、从宏观引导方面完善湿地保护规划。2、突出用制度管人、管事,推进湿地保护的制度建设。3、强化依法“治湿”,制订出台全国湿地保护条例。4、着眼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5.、强调科学“管湿”,提升湿地保护管理的科技支撑水平。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湿地保护意识,促使大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形成珍视湿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支持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6)根据材料四内容,洞庭湖平原许多沟渠年久失修,土地肥力下降。“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的实施,对于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稳产高产,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