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 B. | 机械化水提高 | ||
C. | 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 D. | 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
分析 农业的发展受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等)和农业技术条件(良种、化肥、机械等)三方面因素共同影响.
解答 解:A、2003年以后粮食产量持续上升,但是耕地面积下降.
B、转基因技术主要在部分地区,在我国没有广泛使用.
C、根据材料“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可知:2003年以后,国家对农民税收减免,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增加的粮产.
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是保证了粮食生产的安全性,不代表提高了粮食产量.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关键是能从抓住题干中“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在它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 | ?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 |
B. | ?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 |
C. | ?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 |
D. | ?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
13.与第一天相比,第三天( )
A. |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 | B. | 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 | ||
C. |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 | D. | 气温日较差较小 |
10.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方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在丙的西南方向 | B. | 丙在甲的西北方向 | ||
C. | 丁在乙的西北方向 | D. | 乙在甲的西南方向 |
17.如图1中画斜线的四块假想陆地中面积最大的是( )
A. | ① | B. | ② | C. | ③ | D. | ④ |
6.古老基底地区先后经历的地质作用可能是( )
A. | 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 | |
B. | 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岩浆喷出--外力侵蚀 | |
C. | 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岩浆侵入 | |
D. | 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岩浆喷出 |
13.当太阳直射点位于③点这一天( )
A. | 南极圈出现极昼 | |
B. | 北极圈出现极昼 | |
C. | 南半球中高纬度昼长夜短 | |
D. | 北京、伦敦、莫斯科、圣保罗昼夜平分 |
10.④地的最短昼为( )
A. | 8小时21分 | B. | 9小时9分 | C. | 10小时42分 | D. | 11小时22分 |
2.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 )
A. | 干旱 | B. | 台风 | C. | 泥石流 | D. | 洪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