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佩奇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大于物体移动的距离;

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有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

保持物体与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解答。

如果将物体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因为是放大的像所以光屏移动距离大于物体移动的距离,故正确;同时移动物体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不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故错误;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相当物距变大,像距就要变小,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故正确;保持物体与光屏位置不变,按光折射时光路可逆分析,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故正确。所以 ①③④正确。

故选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炎热的夏天,小明一进入卧室就打开空调、电脑,还把厨房的微波炉也打开了 正在热熟食……当小明从微波炉取出香喷喷的鸡腿时,家里没电了。小明在爸爸的帮助下检查电路并修好了,之后在电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早在 3000 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电” 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 “电”字。

《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明代刘基说得更为明确: “雷者,天气郁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 ”。

我国古人还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记述了雷电对不同物质的作用 。《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详细记述:“雷震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西晋张华记述了梳子、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 电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

1)“阴阳相博为雷,激扬为电”中的“阴”指负电荷,“阳”指正电荷,云层带电是因为云层与空气摩擦使________________ 发生转移,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_

2)“电火烧塔下佛面”是因为佛面的金属膜属于________________,强大的放电电流通过佛面的金属膜,金属被熔化。“而窗户不异也”是因为窗户为木制,木头属于______________,所以仍保持原样;

3)结合材料“小明一进入卧室就打开空调、电脑,还把厨房的微波炉也打开了,正在热熟食……当小明从微波炉取出香喷喷的鸡腿时,家里没电了”说明:多个大功率用电器同时使用可导致电流过大原因。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解题过程中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计算公式和演算步骤,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