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地震时,会产生__________声波,常温下这种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可听声的传播速度。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照图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_____。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在竖立的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____。由此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的____相等。
(2)某同学共进行了三次实验,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蜡烛到玻璃板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数据记录如下:
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
(4)如果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1 cm,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____。
A.2 cm B.1 cm
C.0.5 cm D.0 cm
物理课中使用幻灯机投影,投影屏幕上得到了放大的 __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投影屏幕使用粗糙的白布做成,这是利用光在白布上发生 ________(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可以使教室里各个座位上的同学都能看到画面。
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所示.
(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
(2)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 .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
为了减小环境噪声对教室内学生的干扰,以下方法无效的是( )
A. 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B. 在教室周围植树
C. 上课时关闭门窗
D. 学校路段禁止鸣笛
系好白毛巾、舞起红绸带、敲响红腰鼓……安塞腰鼓队是国庆庆典群众游行方阵中唯一的京外队伍,鼓声是由于鼓面_________产生的,然后通过_____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
B. 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汽化
C. 在烈日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升华
D. 烧水时壶嘴冒着“白气”——液化
如图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对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从两心壶的壶嘴能分别倒出两种不同的液体,利用了阿基米德原理
B. 司南能够指南北是由于它受到了地磁场的作用
C. 正在发声的编钟一定在振动
D. 紫砂壶属于连通器
如图所示,反映图所示的动圈式话筒工作原理是( )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