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所示,均匀正方体甲、乙置于水平地面上,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后,甲、乙剩余部分的高度相等,此时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关于甲、乙的密度ρ甲、ρ乙和所切去部分的质量m甲、m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ρ甲<ρ乙,m甲>m乙
B. ρ甲<ρ乙,m甲<m乙
C. ρ甲>ρ乙,m甲>m乙
D. ρ甲>ρ乙,m甲<m乙
【答案】D
【解析】
正方体放置地面时,对地面的压力等于物体重力,切去之后甲、乙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则剩余部分的重力相等、质量也相等;由此可知甲、乙的密度关系,
根据图知,甲切去的体积更小,且甲的密度更小,根据G=mg=ρVg判断切去部分重力的大小;然后可知其质量关系。
根据题意知道,正方体放置地面时,对地面的压力等于物体重力,当切去之后甲、乙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即剩余部分的重力相等、质量也相等;由图知道,S甲<S乙,又因为甲、乙剩余部分的高度均为h,所以剩余部分的体积是V剩甲 <V剩乙,由ρ=知道,ρ甲>ρ乙;由图知道,甲切去的体积更小,所以切去部分的重力G甲切<G乙切,则m甲切<m乙切,故选D。
【题目】小红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进一步处理数据,她计算了部分成实像情况中的“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并将其(即“物屏距离”)添加在表三的最后一列中。
表三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
实验序号 | 物距(厘米) | 像距(厘米) | 成像情况 | 物屏距离(厘米) |
1 | 35 | 14 | 缩小 | 49 |
2 | 30 | 15 | 缩小 | 45 |
3 | 20 | 20 | 等大 | 40 |
4 | 15 | 30 | 放大 | 45 |
5 | 14 | 35 | 放大 | 49 |
6 | 12 | 60 | 放大 | 72 |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的数据中物屏距离随物距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
②小红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中的“物屏距离”和“成像情况”并进行了相关思考。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的数据中物屏距离相等时的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屏距离确定后,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
(b)小红认为:“物屏距离”在一定条件时,移动凸透镜,但光屏上只能成一次像,你是否认同该观点?若认同,写出该条件;若不认同,写出理由。_________
③小红在综合思考后,认为:“物屏距离”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时,移动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成像,于是,她除了用现有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外,还换用了其它凸透镜进行研究。
若换用焦距为15厘米的凸透镜进行研究,请你综合表中数据、现象和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分别预设两个“物屏距离”的值、,要求:
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为时,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为________。
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为时,移动凸透镜,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_________- 。
【题目】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小强利用两组滑轮组进行了4次测量,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测得前3组数据,用两个动滑轮和两个定滑轮测得第4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 物重G物/N | 动滑轮重G动/N |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 动力F/N |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m |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1 | 1 | 0.5 | 0.1 | 0.7 | 0.3 | 47.6 |
2 | 2 | 0.5 | 0.1 | 1.1 | 0.3 | 60.6 |
3 | 4 | 0.5 | 0.1 | 2 | 0.3 | |
4 | 4 | 1 | 0.1 | 0.5 | 50.0 | |
(1)根据表中前3次实验数据,画出甲图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在实验中,测量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 匀速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读出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3)由表中第 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重有关.
(4)由表中第3、4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摩擦和 有关,请计算出第3组实验中克服摩擦所做的额外功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