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12?静安区二模)小红同学利用如图的装置研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操作规范、正确.每一次实验,她改变物距,并移动光屏,直至观察到清晰的像,其成像情况如图(a)、(b)、(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物距、像距以及成像情况,得出初步的结论.

①分析、比较图(a)或(b)或(c)中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知:
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分析、比较图(a)和(b)和(c)中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知:
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像、像距均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
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像、像距均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
分析:①根据图(a)或(b)或(c)中物距与像距的相同之处和成像的性质可得出结论.
②图(a)和(b)和(c)中物距不断减小,像距不断增大,像也随之增大.
解答:解:①分析、比较图(a)或(b)或(c)中物距与像距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物距都大于像距,而像的性质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因此可得出结论: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分析、比较图(a)和(b)和(c)中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以看出,物距不断减小,像距不断增大,像也随之增大.
由此可得出结论: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像、像距均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容易把刻度线理解成物距和像距.总结实验结论,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12?静安区二模)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提出猜想1:物块的密度可能会对它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于是他们选用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圆柱体A、B、C、D(ρA>ρB>ρ>ρC>ρD)进行实验.当它们在水中静止时,实验现象如图(a)、(b)、(c)和(d)所示.
①分析比较图中
(a)或(b)
(a)或(b)
的实验现象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的实心圆柱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圆柱体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
②分析比较图中(c)或(d)的实验现象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浸入水中的实心圆柱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浸入水中的实心圆柱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时,圆柱体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③分析比较图中(c)和(d)的实验现象和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不同实心圆柱体,
当体积相同时,圆柱体密度小
当体积相同时,圆柱体密度小
,其露出水面的体积大.
表一 ρ圆柱体=0.8×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露出体积
(厘米3
总体积
(厘米3
1 2 10
2 4 20
3 6 30
表二ρ圆柱体=0.5×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露出体积
(厘米3
总体积
(厘米3
4 5 10
5 15 30
6 25 50
表三ρ圆柱体=0.3×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露出体积
(厘米3
总体积
(厘米3
7 14 20
8 28 40
9 42 60
由此,该小组同学进一步提出猜想2:漂浮在水面上的实心圆柱体,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的总体积的比例跟
(圆柱体的)密度
(圆柱体的)密度
有关.为继续验证猜想2,他们分别选用若干不同的圆柱体和足够深的水进行实验,并记录圆柱体的密度、总体积及其露出水面的体积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的数据,对于猜想2可初步得出的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可得出初步的结论:
同种材料、大小不同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
同种材料、大小不同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可得出初步的结论:
不同材料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不同,密度小的圆柱体的露出体积所占总体积的比例大.
不同材料的圆柱体漂浮在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不同,密度小的圆柱体的露出体积所占总体积的比例大.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