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为一位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对“立竿见影”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1)首先,老师请小明同学在图中画出清晨7点和上午10点,同一根竹竿同一地点在太阳下的影子(要求将影子用L标出),请你完成(“”表示太阳).
(________)
(2)从这两张图比较来看,你发现影子的长短与___________有关.古代人利用这个规律创造发明了日晷,并以此来粗略测量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课后和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①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cm | 20 | 30 | 40 | 50 | 60 |
影子长度L/cm | 30 | 15 | 10 | 7.5 | 6 |
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减少的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②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答:应当保持短木条的长度不变以及_________不变,改变__,测量相应的影子长度L并记录,分析数据并得出规律.
【答案】见解析所示 太阳的位置 时间 变小 点光源的高度 短木条的位置(或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
【解析】
(1)[1]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太阳与杆顶两点作直线,线与地面的交点与杆子和地面接触点间的线段便是杆子的“影”,如图所示.
(2)[2][3]从图可看出影子的长短与太阳的位置有关,古代的日晷就是以此来粗略测量时间的.
(3)①[4]光源高度每增加10cm后,影子长度的变化量分别为15cm;5cm;2.5cm;1.5cm,所以点光源高度增加量相同时,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减小;
②[5][6]根据控制变量法知,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当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的高度不变,改变短木条的位置.
【题目】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中 所示,则图_________(选填①或②)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2)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下表,请在图丙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_______________)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温度/℃ | 90 | 93 | 95 | 96 | 97 | 98 | 98 | 98 | 98 | 98 | 98 |
(3)从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____________;
(4)小明同学在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一种即可)________;
(5)实验后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图中能表示其温度T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_____;
A.B.C.D.
(6)如图所示,装水的大烧杯中,浮着一个盛有适量水的试管,对大烧杯持续加热,大烧杯中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水的温度_____达到沸点,试管中的水_____沸腾(填“能”或“不能”);
(7)给一定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实线部分),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量减少,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a”、“b”、“c”或“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