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在北方寒冷的冬天,人们采用灌水法来胀破大石块。方法是白天在想破裂的岩石上凿个洞,灌满水,然后将洞口密封,把岩石放在野外,晚上,室外气温急剧下降,水结成了冰,岩石破裂。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鞋底做成粗糙的花纹,是利用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法来增大人走路时脚底受到的摩擦力,从而防止人滑动

【解析】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 在同样的容积下如果水变成了冰那么冰的体积会变大的那么膨胀就会使得石块破裂

此题考查了冰与水的密度不同,当水结成冰时,体积变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神奇的声音》,回答问题。

神奇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前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径300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怪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

安徽省合肥市建好的长途电话大楼有一座塔钟。这塔钟准时打点,钟声悦耳,响遍全市。但是住在远郊的居民听到的钟声,有时候清晰,有时候模糊,有时正点,有时“迟到”。这是塔钟的失误吗?不是,这也是声音的“怪癖”──爱走气温低、密度大的道路引起的。天长日久,居民们得出一条经验: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情况下,声音会向温度 填“高”或“低”的地方传播,于是声音就拐弯了。

2我们白天听到的钟声是靠 传播过来的。

3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

4一天当中,空气的密度值______填“是”或“不是”固定不变的。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