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人在野外喊话时,为了减少声音的分散,常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嘴边,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 )
A. 响度 B. 音调 C. 频率 D. 音色
连通器在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所示的实例中,没有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
A. B.
C.
D.
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
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 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C. 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 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思路:将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通过钢片受力而发生的形变来研究问题.如图所示是小华设计的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小华使用的钩码重力为G)
(1)通过比较甲和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 有关;
(2)对比_____ 两图,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3)在本实验中,小华采用的方法叫_______ 法。
车以1m/s的速度将1×104N的重物匀速向上提起,这时钢索对重物的拉力大小是________N;若吊车改为以2m/s的速度使该重物匀速下降,则钢索对重物的拉力大小__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_。
如图所示,重庆轨道2号线在李子坝站“穿”居民楼而过,山城的复杂地形造就了全国绝无仅有的震撼景象。若列车电动机功率为370kW,长度为120m,行驶速度为25m/s,该居民楼长度为130m,则在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过程中,求:
(1)列车所花的时间为多少秒?
(2)列车电动机做的功为多少焦耳?
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 )
①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②两个物体相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③力的产生至少涉及两个物体;④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⑤力的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A. ⑥②④ B. ②④⑥ C. ②③⑥ D. ①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