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人在野外喊话时,为了减少声音的分散,常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嘴边,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 )
A. 响度 B. 音调 C. 频率 D. 音色
A 【解析】 试题分析: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人在野外喊话时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嘴边,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连通器在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所示的实例中,没有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
A. B. C. D.
B 【解析】连通器是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根据定义过路涵洞、洗手间下水管、船闸均符合连通器的特点,而拦河大坝不具备连通的特点,答案选B。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解析】试题分析:(1)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或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发声体在振动,空气能够传播声音.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
A 【解析】试题分析:(1)声音的三大特征分别是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振幅有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地震、海啸等会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 【解析】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大,所以指的声音的响度大,所以A错误,符合题意; B...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 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C. 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 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B 【解析】解答:大雪蓬松且多孔,声波进入后在微孔中发生摩擦而将声音的能量消耗掉,因此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故选B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思路:将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通过钢片受力而发生的形变来研究问题.如图所示是小华设计的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小华使用的钩码重力为G)
(1)通过比较甲和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 有关;
(2)对比_____ 两图,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3)在本实验中,小华采用的方法叫_______ 法。
大小 甲丙 控制变量 【解析】(1)通过比较甲和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甲中一个砝码弯曲程度比乙中两个砝码弯曲程度小,故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2)甲和丙力的作用点不同,在同样力的作用下效果不同,故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3)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时,探究物理量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在本实验中,小华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车以1m/s的速度将1×104N的重物匀速向上提起,这时钢索对重物的拉力大小是________N;若吊车改为以2m/s的速度使该重物匀速下降,则钢索对重物的拉力大小__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_。
1×104 1×104 竖直向上 【解析】对重物进行受力分析:被吊车吊着的重物,受竖直向上的拉力F,竖直向下的重力G作用;重物静止或匀速上升或匀速下降,都处于平衡状态,所以钢索对重物的拉力F与重力G是一对平衡力,由平衡条件得:F与G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钢索对重物的拉力:F=G=1×104 N;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如图所示,重庆轨道2号线在李子坝站“穿”居民楼而过,山城的复杂地形造就了全国绝无仅有的震撼景象。若列车电动机功率为370kW,长度为120m,行驶速度为25m/s,该居民楼长度为130m,则在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过程中,求:
(1)列车所花的时间为多少秒?
(2)列车电动机做的功为多少焦耳?
10s 3.7×106J 【解析】 (1)列车穿过居民楼时通过的路程:s=L车L居民楼=120m130m=250m,由v=可得,列车穿过居民楼的时间:t= =10s;(2)由P=可得,列车电动机做的功:W=Pt=370×103W×10s=3.7×106J.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 )
①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②两个物体相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③力的产生至少涉及两个物体;④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⑤力的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A. ⑥②④ B. ②④⑥ C. ②③⑥ D. ①③⑤
C 【解析】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比如并排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两本书,尽管相互接触,但没有力的作用,故①错误,②正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故③正确,④错误;力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所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故⑤错误,⑥正确,即只要C正确,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