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 人耳可以听到超声,不能听到次声
D.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
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中的碘颗粒吸热会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变化外,还可能会____;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均会____.
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示数是38.7℃,用两支这样的体温计给两个病人测体温,如果病人的体温分别是37.5℃和39.4℃,则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将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
如图中的甲和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_____是乐音的波形,无规则振动的是_____图。
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中有展品“曾候乙编钟”,如图所示。用钟锤敲击编钟时编钟就会发出声音。若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一只编钟的不同位置,编钟所发出的音调有所不同,请根据此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_______。
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弯到温度低,密度大的上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高的路径
B.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密度大的路径
C.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上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D. 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下拐弯了
如图所示,将分别装有热水和冰水的甲、乙两只玻璃杯,在室内放置一段时间,两杯壁都会出现小水珠,其中在内壁出现水珠的是____杯。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数据如下:
①分析实验序号1、2、3或4、5、6像距v和像高h随物距u的变化关系,可得出初步结论:_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中物像距离L随物距u的变化,可得出初步结论:_____。
③如果物像距离L=35厘米,则像高h的范围为_____。
某同学根据下列表格中给出的数据,得出了以下四个结论,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 白炽灯发光时温度可达2000℃,因此选用熔点很高的钨丝做灯丝
B.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是水的2倍
C. 利用水的比热容比较大这一特点,冬季的暖气中用水做取暖物质
D. 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一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