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如图所示,将分别装有热水和冰水的甲、乙两只玻璃杯,在室内放置一段时间,两杯壁都会出现小水珠,其中在内壁出现水珠的是____杯。
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象是
A. B.
C. D.
.小明同学住在繁华的闹市中心,夜深了街道上车辆的喇叭声、小贩的叫卖声仍不绝于耳,噪声污染严重。小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通过学习了“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以下是他和同学们活动的部分过程。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此次活动。
(1)准备的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
(2)小明将声源放进鞋盒,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设计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
A.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下面分别是方案A和方案B所设计的实验表格和实验中得到的现象记录情况。
方案A实验表格
方案B实验表格
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 方案,你的理由是_______
(3)根据实验可知,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
(4)为什么不选择音叉?因为_______。
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 人耳可以听到超声,不能听到次声
D.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
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将试管用塞子塞紧并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7 ℃;碘的沸点是184.2 ℃;水的沸点是100 ℃。
由此,小明认识到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原因:______。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_形成的。
根据下表的数据,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80 ℃的酒精是液态
B. 气温接近-50 ℃时,应选用水银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C. -39 ℃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D. 铅在500 ℃时是固态
印度曾出现高温天气,首都新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 B. 沥青属于晶体
C. 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 D. 沥青被烤化属于汽化现象
物体体积为0.5×10﹣3米3浸没水中后浮力为___牛,若物体重力为10牛,则物体受到的合力为_____牛,方向为_____。
如图所示是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的现象,通过现象可以判定水________(填“正在”或“没有”)沸腾;杯口冒出“白气”,这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