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潜伏在身边的声波-----次声波
爆发地震前,许多动物往往有异常反应,如老鼠逃出洞,牛马不入圈,鸡犬不宁等,这主要是地震爆发前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次声波引起的.
次声波的重要特性是传播过程中衰减较少,不容易被水或空气吸收,次声波的波长达几百米甚至几万米,这种波很容易绕过障碍物向前传播,能传播的很远,而且无孔不入,建筑物、装甲车、飞机、舰艇都不能挡住次声波.
一定功率的次声波对建筑物有很大的破坏性,它能使桥梁、高大的楼群震裂甚至摆动.此外当人听到2Hz-10Hz的次声波时,会产生恐惧、恶心、头晕等症状,其中5Hz的次声波对人危害最大,能引起神经错乱、大脑损伤、血压升高、四肢麻木、甚至内脏破裂.
阅读这篇文章,总结出有关次声波的两条规律或特征:
(1)
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2)
次声的传播距离很远
次声的传播距离很远
分析: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
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根据题目具体内容,进行解答.
解答:解:地震可以产生次声,这种次声能量很高,所以破坏力极大,会危及人的生命.
次声的波长很长,所以传播的时候可以很容易的绕过障碍物,传播距离非常远,就连建筑物都无法挡住.
故答案为:
(1)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2)次声的传播距离很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总结能力.
要学会从阅读材料中,挖掘物理知识,并进行总结.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地震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震源中心区地震烈度达到9级,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危害.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分两种,纵波和横波,纵波使地面的物体上下振动,而横波使地面物体在水平方向振动,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
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得震级越大.同样大小震级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为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大地震时泥石流会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最大唐家山堰塞湖长约803米,最大宽约611米,顶部面积约30万平方米,库内水位最深达716米,库容达1亿立方米,上下游水位差达52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震
波来临时人随建筑物一起左右摆动,此时逃生由于
惯性
惯性
会很容易跌倒.就是人站立不动也会跌到,因摆动后人体的
重心
重心
将偏离竖直方向,与重力不在一直线上,人体自然失去平衡.
(2)地震的震级可以衡量地震
释放能量
释放能量
的多少,地震的破坏程度用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
表示.
(3)如果用唐家山堰塞湖水来发电,发电效率为10%,最多能获得
1.13×105
1.13×105
kW?h的电能.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