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大小
关系.
(2)该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蜡烛B
蜡烛B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3)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完全重合
完全重合
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相等
相等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垂直
垂直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相等
相等
.
(4)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A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镜中的像重合,如果蜡烛B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则可能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和物不在同一水平面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和物不在同一水平面
.
(5)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观察者直接对屏观察,看不到蜡烛A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像
虚像
.
(6)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暗
较暗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7)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B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3)相同的操作.
(8)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
不
不
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他又将玻璃板绕00′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
转向自己
转向自己
(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分析:(1)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应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
(2)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用透明的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为使像和物体能在同一水平面上,应使玻璃板竖直放置;
(5)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6)实验环境越暗,蜡烛在玻璃板成的像越清晰;
(7)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得出结论,需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改变蜡烛的位置;
(8)根据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分析.
解答:解:(1)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该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能透过平面镜观察到代替像的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3)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4)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如果蜡烛B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则可能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和物不在同一水平面.
(5)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观察者直接对屏观察,看不到蜡烛A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6)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7)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3)相同的操作.
(8)由于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让玻璃板沿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像相对于A不移动;
若将玻璃板绕00′轴转向自己,物距减小,则像距也减小,发现镜中的像转向自己.
故答案为:(1)大小;(2)蜡烛B;(3)完全重合;相等;垂直;相等;(4)A;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和物不在同一水平面;(5)虚像;(6)较暗;(7)B;(8)不;转向自己.
点评:对于实验题的考查,要从实验目的、器材的选择、操作步骤、实验中出现的故障、对于实验故障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总结等方面进行梳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