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为了探究柱形物体对支持面产生的压力形变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猜想:可能与柱形的重力、形状、底面积大小有关。他们用底面积相同、重力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实验(如图16a)所示),接着他们再把若干个相同的长方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实验(如图(b)所示),实验时他们测量了沙面下陷程度,并将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实验序号

形状

压力(牛)

受力面积(厘米2

下陷程度(毫米)

1

长方体

2

10

2

2

正方体

3

10

3

3

圆柱体

6

10

5

表二

实验序号

形状

压力(牛)

受力面积(厘米2

下陷程度(毫米)

4

长方体

2

5

4

5

长方体

4

10

4

6

长方体

6

15

4

7

/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的数据及观察的现象,_____(选填不能span>”)得到初步结论:受力面积相同,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越大,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越显著。理由:_____

2)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6数据及观察的现象可得到结论:_____,柱形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形变效果相同。

3)小明同学发现以上6次实验还不能探究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的形变效果与形状有无关系,他应该选择其他物体再次进行实验,请把该物体符合要求的各项数据填写在序号7中。_____

4)从上列表格中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小组同学总结归纳得出:若要比较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显著程度,可以观察比较_____以及计算_____所受的压力大小进行判断。

【答案】不能 没有控制好柱体的形状相同 当柱体的形状相同,且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相同时 沙面的下陷深度 单位面积

【解析】

(1)[1][2]柱形物体对支持面产生的压力形变效果可能与柱形物体的重力、形状、底面积大小有关,研究与柱形物体的形状有关时,要控制柱形物体的重力、底面积大小相同,而实验中,柱形物体的形状不同,未控制变量,故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的数据及观察的现象,不能得到初步结论;

(2)[3]实验序号456中沙子下陷程度相同,故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6数据知:

形状相同的柱形物体,当其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相同时,柱形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形变效果相同;

(3)[4]探究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的形变效果与形状的关系,要控制柱形物体的重力、和底面积大小相同,只改变柱体的形状(与6相比),故可用正方体(圆柱体)物体,控制压力为6N,受力面积为15cm2,如下表所示:

(4)[5][6]由表中123数据:

即单位面积受到压力变大,对应的3次实验沙子下陷程度的程度变大;由表中456数据:

即单位面积受到压力相同,对应的3次实验中沙子下陷程度相同;故若要比较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显著程度,可以观察比较下陷程度以及计算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大小进行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小章和小赵按照课本要求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他们设计的电路如图1所示。

(1)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_______

(2)为了防止损坏电流表,在事先不能估计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应先进行_______ 。小章在闭合开关时发现所使用的电流表如图2所示,根据你的分析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连接了如图3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观察到灯L2______(选填发光不发光”);通过分析电路连接情况,该电路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4)请在图3上只改动一根导线,符合L1L2并联,电流表A1测干路电流,A2测灯L2的电流,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要求:在需要改动的导线上画“×”,用笔将改动后的导线画出,导线不许交叉)

____________

(5)电路连接好后,将第一次测出的电流值填入下表:

(6)为了防止个别因素的影响,他们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之一来重复实验,完成第二次和第三次测量。

方法一:改变电源电压

方法二:更换其中一条支路中的灯泡(规格不同)。表格完成后通过对数据分析可知:

①前面两次实验是采用的方法_____ 来进行的。

②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_______

③改变ABC处电流大小从而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7)实验评估:

①小赵同学发现用一只电流表分别接入ABC三处比较麻烦,对此你的改进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另一组的小陈同学先测出C处的电流为0.58A,接着测出A处的电流为1.5A,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