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分别给甲、乙两种固态物质加热,最终全部变成液态,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题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答案】C
【解析】
A.甲从一开始就熔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乙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所以乙是晶体;故A错误;
B.分析图像可知,甲是非晶体,没有熔点,故B错误;
C.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所以乙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
D.乙在BC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题目】学校要开运动会,几个同学讨论怎样才能把铅球掷得更远。
小宁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速度大小有关;
小祥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射出仰角(投掷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关。
小斌说:“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吧”。于是,他们制作了一个小球弹射器(如图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速度大小和方向射出,弹射方向与水平的仰角,可由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量角器读出。
他们通过5次实验得到下表中的数据:
实验序号 | 射出速度v(m/s) | 射出仰角θ | 射出距离(水平距离)s(m) |
1 | 5 | 30° | 2.9 |
2 | 10 | 30° | 9.5 |
3 | 10 | 45° | 10.8 |
4 | 10 | 60° | 9.1 |
5 | 15 | 30° | 20.7 |
请你根据上述所收集的信息和相关证据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验证小宁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________三组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___________一定时,物体________越大,射出距离越远;
(2)为了验证小祥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________三组的实验数据,能得出:射出仰角θ为_______时,物体射出距离最远;
(3)小斌认为要使(2)中的结论更可靠,还需要完善实验方案,你认为小样还能做的改进是:_________。
A.选择射出仰角为45°多次实验,求平均值
B.选择射出仰角为45°附近不同角度多次实验
C.选择不同的射出速度,在射出仰角为45°反复多次实验,求平均值
【题目】游丽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变化情况,如图a所示,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不同深度h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表: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h(cm)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F(N) | 6.75 | 6.25 | 5.75 | 5.25 | 4.75 | 4.25 | 4.25 |
(1)分析表中实验数据,物体的密度是______kg/m3,如果将圆柱体从弹簧测力计上取下,使其沉入容器底部则静止时圆柱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为______N;
(2)分析表中第1列到第5列数据,说明______;
(3)分析表中第6列到第7列数据,说明______;
(4)图b中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和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像是______。
(5)另一实验小组的李海英同学用刻度尺、烧杯、水、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橡皮膜细线来测量盐水的密度操作步骤如下:
①如图甲所示,用细线和橡皮膜把玻璃管一端扎紧,管竖直放置开口向上,向管内倒入适量的水,随着水量的增加,橡皮膜越向下凸起,说明液体压强随着______的增加而增大;
②用刻度尺测出玻璃管中水柱的高度为h1(如图c甲所示);
③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盐水,将装有水的玻璃管缓慢浸入盐水中,直至橡皮膜水平为止,用刻度尺测出管底到盐水液面的深度为h2(如图c乙所示);
④盐水的密度表达式:ρ盐水=______(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⑤分析实验过程,李海英同学测得的盐水的密度比真实值偏______(选填“大”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