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一根弹簧,使它伸长1 cm,需要一定的拉力.如果只用它的一部分,也拉长1 cm,所需要的力就更大.我们可以用弹簧的这种性质来调整弹簧测力计.

下图是一个圆盘测力计的示意图.例如通常的体重计、市场中称量商品的圆盘秤,其内部构造就是这样.弹簧的上端通过一个螺旋固定在外壳上,L是这个螺旋的螺母,调节L,可以改变弹簧上端的上下位置.弹簧的下端通过卡子K和齿条相连,齿条紧贴在齿轮上,当齿条上下移动时,会带动齿轮转动,指针是固定在齿轮上的,齿轮转动,指针也跟着转动.因此,齿条上的钩子挂上一个重物时,指针就指着一定的读数.

通常,L是安装在测力计的外面的,而K必须要打开外壳后才能调节.调节弹簧测力计的方法有以下4种:

A.旋紧螺母,使弹簧上端往上移

B.放松螺母,使弹簧上端往下移

C.把卡子K往上移,缩短弹簧的长度

D.把卡子K往下移,增加弹簧的长度

(1)如果这个弹簧测力计在不测量时指针不指零,而是指在大于零的位置,应如何调节?

(2)如果这个弹簧测力计在不测量时指针指在零点,在测量标准的10 kg重物时,指针指着96 N,应如何调节?

答案:
解析:

(1)A;(2)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第十一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复赛试题

  一、[8分]1kg20℃的水吸收4.2×105J的热量后,它的可能温度是多少?在下列4个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并说明选择该答案的理由。

A.80℃    B.100℃    C.120℃ D.130℃

  二、[8分]小浩制作了一个弹簧测力计,如图l所示,弹簧一共20匝。经检验,该弹簧测力计在测量范围内(0~5N)示数是准确的。该弹簧不但“伸长的长度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而且弹簧受拉力伸长时,各匝伸长的长度都相等。

  有一次不慎把弹簧靠近O端的一小部分挤压变形,小浩把变形的3匝剪去,并把弹簧上端重新固定在D点,然后把指针C适当向下移,使它在弹簧测力计竖直放置时指针C仍指在“0”刻线处。

  1.写出这个新改制的弹簧测力计受到的拉力F与它的示数F测的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2.用这个新改制的弹簧测力计称量一个重物,它的示数为4.0N,该物实重是多少? 

   

  三、[10分]1.如图2所示,甲、乙、丙三人要合扛一重物。物重600N,三人肩头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均为200N。现有两根一样长的硬棒及必要的绳子(硬棒及绳的自重不计),请你设计出一种方法,使三人肩头承受的压力都不超过最大压力。画出示意图表示你设计的扛重物方法。

2.小明推一辆满载重物的独轮车,如图3所示,手握在车把A处(图中未画人),遇到一个较高的台阶,他自己推不上去,小华赶快跑来帮忙。小华选择了一种最省力且效果最好的施力方法,请画出小华所施力F的示意图。

四、[20分]教学中常用的投影仪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放一与水平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的光线经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幕上成一清晰的像。图5是这一装置的示意图,A"B"是物AB的像。图中BO1=30cm,O1O2=20cm,O2O3=90cm。

    l.对凸透镜而言,物距和像距各是多少?

    2.在图5中画出物AB的成像光路图。

3.若将凸透镜向上移动一点,像将向何方移动?

4.说明螺纹透镜的作用。

    五、[16分]图6(甲)所示为一个电磁继电器的示意图,a、b是它的两个端点;B是衔铁,D是安在一块金属板上的触点,B和D都安在一个弹性片C上,C的左端固定。c和c’、d和d’分别是安在绝缘板上的金属触点,当线圈A不通电时,D上的触点与c及c’接触,把c和c’连接起来,因此c、c’称为常闭触点;而d及d’此时是断开的,称为常开触点。当线圈A通电时,衔铁B被吸下,c和c’断开而d和d’被连接起来。

    现在利用这个电磁断电器控制带动水泵的电动机工作,使水泵往水箱中抽水。在水箱中竖直立一根绝缘棒,在棒上分别安有P、Q、R三个电极,如图6(乙)所示。现在希望控制水箱内的水位总在Q、R之间,即水位降到Q处,电动机启动,开始抽水,水位达到R处,电动机自动关机,停止抽水。(水是导电的)

    图6(丙)图6(丁)分别是控制电路和电动机的供电电路,图中R0是与电磁继电器线圈并联的一个电阻,它的阻值很小,当R0接入电路后,电磁继电器的线圈相当于被短路。丙、丁两图中标有l~6的6个接线柱是与电磁继电器的线圈或触点相连的。

    1.写出这6个接线柱分别与电磁继电器的何处连接。

   2.开始水箱内没有水,说明闭开关S后,水箱内的水位为什么能保持在Q、R之间。

   

六、[18分]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制作了一个电热水孵卵器,他们用两根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都相同的电热丝作热源,再连入一个电阻R0,使这台孵卵器即使断了一根电热丝,单丝工作产生热量的效果仍然与双丝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效果完全相同。若电源两端的电压为U,两丝的额定电压均为UL、额定功率均为PL

1.画出孵卵器的电路图。2.R0的阻值是多大? 3.R0在单丝工作与双丝工作状态下消耗功率之比是多少?

    七、[20分]小刚家的一个水龙头拧不紧,水一滴一滴断续地滴落到地上。小刚发现,在耳朵听到前一滴水滴在地上的声音的同时,看到下一滴水刚好开始下落(如图7所示)。他为了测算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和一天浪费的水量,找来了秒表和卷尺。首先量出水龙头口离地面的高度h,再用秒表计时。计时的方法是:当听到某一水滴滴在地上的声音的同时,开启秒表开始计时,并数“l”,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一直数到“n”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t。

    1.写出用上述测量量表示水滴在空中运动的平均速度v的表达式。

    2.小刚测得h=lm,当数到n=20时秒表的示数t=8.7s,则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v是多少?

    3.若每滴水质量是0.25g,则一昼夜要浪费多少水?

    4.小刚为进一步找出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v和下落高度h的关系,又做了以下实验:找来一块挡板,让水滴落到挡板上。改变档板和水龙头口之间的距离h,并仔细调节水龙头滴水的快慢,使得耳朵听到的前一滴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下一滴水刚好开始下落。计时方法仍和上面一样。他从实验中又获得了如下表所示的6组数据(连同上面的一组共有7组数据)。请你帮小刚继续完成以下的工作:(1)把这些数据分别标示在图8(甲)(乙)两个坐标系中,并作出相应的图象。其中图8(甲)的纵坐标是水滴在空中的平均速度v,图8(乙)的纵坐标是水滴在空中的平均速度的平方,即v2。,它们的横坐标都是高度h。(2)根据图象写出v与h的函数关系。

次数

l

2

3

4

5

6

高度h(m)

O.2

0.3

O.4

0.5

0.6

O.8

平均速度v(m/s)

0.97

1.19

1.38

1.54

1.68

1.95

    5.考虑到声音传播的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这一因素,上面测出的水滴的平均速度会有一定的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人教版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复习提纲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v2>v>v1。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Ⅲ  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跑步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

小明

1000m

4分10秒

4m/s

小红

800m

3分20秒

4m/s

   解:表格设计如下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七、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