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在物理实践活动中,某活动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们用了A、B两个焦距不同的透镜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及部分现象准确地记录在下页表中:
  凸透镜焦距(cm) 物到凸透镜距离(cm) 像到透镜距离(cm) 像的情况
正、倒 大、小 虚、实
凸透镜A 14 20 47 倒立 放大 实像
30 26 缩小
40 22 缩小
60 18 缩小
凸透镜B 16 20 80 倒立 放大 实像
30 34 放大
40 27 缩小
60 22 缩小
为了判断是哪个条件的改变导致了最后结果的变化,在对比时要选择的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发生变化,这种科学方法叫做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

请你帮助他们分析从表中获得的信息,把能得出的探究结论填在横线上.
结论一: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同时,凸透镜的焦距越长,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
结论二:在成实像的情况下,
焦距长(短)的凸透镜,其成像的像距也长(短)
焦距长(短)的凸透镜,其成像的像距也长(短)

结论三:当物距在
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都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都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论四:当物距在
大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大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分析:(1)需要掌握控制变量法;
(2)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凸透镜成倒立的像时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3)要解决此题,需要认真分析表格中焦距的变化情况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根据它们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解答:解: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控制变量法;
①由表中数据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时(都为20cm、30cm…),焦距为14cm的透镜所成像的像距为47cm、26cm…,而焦距为16cm的透镜所成像的像距为80cm、34cm…,由此可见,焦距长(短)的凸透镜,其成像的像距也长(短).
故答案为:焦距长(短)的凸透镜,其成像的像距也长(短).
②当物距在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不管是焦距为14cm的透镜还是焦距为16cm的透镜,所成的像都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都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当物距在大于二倍焦距时,不管是焦距为14cm的透镜还是焦距为16cm的透镜,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大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查了学生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一定要熟记规律的内容,能做到举一反三.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要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在物理实践活动中,某活动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们用了A、B两个焦距不同的透镜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及部分现象准确地记录在下表中:
  凸透镜焦距(cm) 物到凸透镜距离(cm) 像到透镜距离(cm) 像的情况
正、倒 大、小 虚、实
凸透镜A  14 20 47 倒立   实像
30 26 缩小
40 22 缩小
60 18 缩小
凸透镜B 16 20 80 倒立 放大 实像
30 34  
40 27 缩小
60 22 缩小
请你完成上表并帮助他们分析从表中获得的信息,把能得出的探究结论填在横线上.
(示例)结论一: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同时,凸透镜的焦距越长,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
结论二:在成实像的情况下,
在焦距相同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离凸透镜越远(近),成的像离凸透镜越近(远)
在焦距相同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离凸透镜越远(近),成的像离凸透镜越近(远)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请你设计一个测量凸透镜焦距的简易方案,写出实验步骤:
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的同一水平直线上,点燃蜡烛
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的同一水平直线上,点燃蜡烛

来回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清晰的像,量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这个长度的二分之一就焦距
来回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清晰的像,量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这个长度的二分之一就焦距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