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已知A、B两地相距50单位长度。小李从A地出发去B地,以每分钟2单位长度的速度行进,第一次他向左1单位长度,第二次他向右2单位长度,第三次再向左3单位长度,第四次又向右4单位长度,……,按此规律行进,如果A地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16.
(1)B地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_____。
(2)若B地在原点的右侧,经过第八次进行后,小李到达点P,此时点P与点B相距_____________单位长度,八次运动完成后一共经过__________分钟。
(3)若经过n次(n为正整数)行进后,小李到达点Q,在数轴上点Q表示的数如何表示?(直接写出结果)
【答案】(1)-66或34;(2)46,18;(3)n为奇数时,;n为偶数时,
【解析】
(1)由题意可得点B位于点A的左侧或右侧,AB两地相距50单位长度,A地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16,可以得到B地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2)根据题意可以发现奇数次运动和偶数次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可以得到第八次行进后小李到达点P,此时点P与点B相距几个单位长度和八次运动完成后一共经过了几分;
(3)根据题意可以发现奇数次运动和偶数次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可以写出n为偶数和奇数时,在数轴上点Q表示的数是什么.
(1)∵AB两地相距50单位长度,A地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16,
∴点B表示的数为:1650=66或16+50=34,
即B地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66或34;
(2)由题意可得,
第一次运动到点:161,
第二次为:161+2=16+1,
第三次为:16+13=162,
第四次为:162+4=16+2,
由上可得,第奇数次运动到点16,第偶数次运动到点:16+,
∴第八次运动到点P为:16+=16+4=12,
∵B地在原点的右侧,
∴点B表示的数为:34,
∴点P与点B相距的单位长度为:34(12)=46,
∴八次运动完成后经过的时间为:(1+2+3+4+5+6+7+8)÷2=36÷2=18(分钟),
即B地在原点的右侧,经过第八次行进后小李到达点P,此时点P与点B相距46个单位长度,八次运动完成后一共经过了18分钟;
(3)由题意可得,
第一次运动到点:161,
第二次为:161+2=16+1,
第三次为:16+13=162,
第四次为:162+4=16+2,
由上可得,第奇数次运动到点16,第偶数次运动到点:16+,
即当n为奇数时,在数轴上点Q表示的数为:16;当n为偶数时,在数轴上点Q表示的数为: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