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都小于1,若关于a的不等式组恰好有三个整数解.
(1)分别求出m与n的取值范围;
(2)化简:
【答案】(1),;(2) 2n+12
【解析】
(1)解不等式组求得x、y,根据方程组的解都小于1可得关于m的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可得m的取值范围;解不等式组可得关于a的范围,根据不等式组恰好有3个整数解可得关于n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可得n的范围;
(2)由(1)中m、n的范围,根据绝对值性质去绝对值符号,再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可得.
(1)解方程关于x、y的方程组得:,
∵方程组的解都小于1,
∴,解得:﹣3<m<1,
解不等式组,
解不等式①得:a≥﹣5,
解不等式②得:a≤,
∵不等式组恰好有三个整数解,
∴﹣3≤<﹣2,
解得:﹣4≤n<﹣;
(2)∵﹣3<m<1,﹣4≤n<﹣,
=m+3-|1-m|+2n+8
=m+3+1-m+2n+8
=2n+12
【题目】某山区有若干名中、小学生因贫困失学需要捐助,资助一名中学生的学习费用需要a元,资助一名小学生的学习费用需要b元.某校学生积极捐款,初中各年级学生捐款数额与其捐助贫困中学生和小学生人数的部分情况如下表:
捐款数额/元 | 资助贫困中学生人数/名 | 资助贫困小学生人数/名 | |
七年级 | 4000 | 2 | 4 |
八年级 | 4200 | 3 | 3 |
九年级 | 5000 |
(1)求a,b的值;
(2)九年级学生的捐款恰好解决了剩余贫困中小学生的学习费用,请计算九年级学生可捐助的贫困小学生人数.
【题目】如图,点E是矩形ABCD边AB上一动点(不与点B重合),过点E作EF⊥DE交BC于点F,连接DF.已知AB = 4cm,AD = 2cm,设A,E两点间的距离为xcm,△DEF面积为ycm2.小明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函数y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探究.
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
(1)确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2)通过取点、画图、测量、分析,得到了x与y的几组值,如下表:
x/cm | 0 | 0.5 | 1 | 1.5 | 2 | 2.5 | 3 | 3.5 | … |
y/cm2 | 4.0 | 3.7 | 3.9 | 3.8 | 3.3 | 2.0 | … |
(说明:补全表格时相关数值保留一位小数)
(3)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出以补全后的表中各对对应值为坐标的点,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4)结合画出的函数图象,解决问题:当△DEF面积最大时,AE的长度为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