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5.动物的社会行为与先天行为相比,更有利于其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下列各群动物中,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
A.森林中集群生活的狒狒B.生活在一个蚁丘中的白蚁
C.养蜂人一箱一箱的蜜蜂D.生活在一个池塘中的鲢鱼

分析 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群体内还形成等级.

解答 解:A、“森林中集群生活的狒狒”,具有严格的等级,有首领,因此具有社会行为;
BC、“生活在一个蚁丘中的白蚁”、“养蜂人一箱一箱的蜜蜂”,群内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工蜂、蚁后或蜂王,因此都具有社会行为;
D、“生活在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都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严格的等级,因此不具有社会行为.
  所以,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生活在一个池塘中的鲢鱼”.
故选:D.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0.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一)预习思考
1981年9月,国务院规定在每年的4月至5月初确定一个星期为“爱鸟周”.人们之所以爱鸟,不仅仅是因为鸟能给自然界带来无限生机,给人类生活增添无穷乐趣,还因为绝大多数的鸟是益鸟,对维护生态平衡有利.比如,杜鹃鸟有“春的使者”的美称,一只杜鹃一年能吃掉松毛虫5万多条;大山雀是“果园里的卫士”,一只大山雀一天捕食的害虫相当于自己的体重;猫头鹰被称为“捕鼠能手”,它在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只田鼠,从鼠口夺回粮食1吨;啄木鸟堪称“森林的大夫”,一对啄木鸟可保护33.3公顷林木不受虫害;喜鹊一年的食物中,80%以上都是害虫;一窝燕子一个夏季吃掉的蝗虫,如果头尾连接起来,可达3 千米.有些鸟类虽然不吃害虫,但它是花粉,树种的传播者.生活在热带的太阳鸟.经常在花丛中穿来穿去,起到传递花粉的作用.
(二)设问解疑
(1)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答:消费者        
(2)鼠是“四害”之一,人见人恨.能否全部消灭,(答能或不能)
答:不能.
(3)大山雀是“果园的卫士”,在这个果园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是阳光、空气 和水等
(4)通过以鸟治虫的方法称为什么法?
答:生物防治.
(三)简洁转新
(5)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鸟类是我们的职责,请你用简短的语句,写出一条宣传语.
答:关爱生灵,保护鸟类.
20.为探究生物是自发产生的吗?17至19世纪,英国的尼达姆、意大利的斯帕兰扎尼和法国的巴斯德曾做过下面的实验,试分析回答:
尼达姆的实验:如图甲,把将煮沸的肉汤放入消过毒的玻璃烧瓶内,并立刻用软木塞盖住,数日后肉汤中发现大量蠕动着的微生物.
斯帕兰扎尼的实验:①如图甲装置,将肉汤放入烧瓶,用软木塞盖住后煮沸1小时,几天后肉汤中发现了微生物;②如图乙装置,将肉汤装入烧瓶后,将烧瓶口烧成封闭,加热肉汤至沸腾2分钟,几天后肉汤中发现了微生物;③同操作②,但加热肉汤的时间改为沸腾1小时,几天后,肉汤中未发现微生物.
巴斯德的实验:如图丙装置,将肉汤放入曲颈瓶,加热至沸腾1小时,一年后,肉汤中未发现微生物.
(1)上述实验均对肉汤进行了煮沸处理,其目的都是为了:杀灭肉汤中的微生物,提高实验的可信度、科学性;在斯帕兰扎尼的实验中,实际构成了2组对照实验.
(2)对比尼达姆和斯帕兰扎尼的实验,可以推测尼达姆的实验中,肉汤污染的原因可能是:①煮沸时间短,肉汤中还存在着微生物;②软木塞不能有效的阻挡微生物.
(3)对比巴斯德和斯帕兰扎尼的实验,可以推测斯帕兰扎尼进行的实验③中,肉汤未被污染有可能是因为烧瓶中缺乏新鲜的空气.综合他俩的实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微生物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微生物产生的.
(4)生活中,把人们为了延长食物的保质期,最普通的做法是把食物放在进行冷冻或冷藏,其依据的原理是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作为食品加工厂则通常是把需要出售的肉、鱼、水果等加工成罐头,它们实际依据的是图乙所示实验原理及装置,进行处理加工的.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