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下列有关显微镜的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放置玻片标本→调节粗、细准焦螺旋→观察)
B.在视野中发现有一污点,移动装片,污点随之移动,可以判断污点位于装片上
C.小明想把位于视野右上方的一个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小林告诉他要把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D.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擦→滴→撕→展→盖→染→吸

分析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越少,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2)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
(3)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

解答 解:A、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放置玻片标本→调节粗、细准焦螺旋→观察),正确;
B、在视野中发现有一污点,移动装片,污点随之移动,可以判断污点位于装片上,正确;
C、物像在显微镜视野的右上方,物像应该向左下方移动才能到达视野正中央.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小明想把位于视野右上方的一个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小林告诉他要把装片向右上方移动而不是左下方移动,不正确;
D、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擦→滴→撕→展→盖→染→吸,正确.
故选:C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成像特点以及放大倍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血液是一种宝贵资源.但由于血源匮乏、运输和保存等困难,迫使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有效的血液代用品--人造血液.
1966年,美国医学博士Clark在进行实验时,由于一时疏忽,一只老鼠意外地掉进了盛有氟碳化合物溶液的容器中,3小时后Clark才察觉这个不速之客,将其捞出,结果本应淹死的老鼠仍还活着.这是什么缘故呢?经过研究,Clark发现氟碳溶液含氧量极高,是水的20倍.比血液含氧量高2倍多.Clark意识到氟碳溶液可能是人造血液的理想材料.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盖耶从一只麻醉老鼠身上抽去了90%的血液,代之以一种白色氟碳乳液,麻醉老鼠不仅苏醒且存活了8小时.
1978年日本医生内藤良一用全氟碳奈烷和全氟碳三丙胺的混合物做原料,经乳化制得一种氟碳乳液.在经大量动物实验后,给自己身上注入了50mL,结果没有不良反应.这是人造血液成功运用于临床的第一个创举.1979年,我国也研制成这种氟碳人造血.
1979年日本医科大学将人造血液用于临床,效果良好,从此人造血液被医学界正式认可.人造血液不受血型限制,且易于运输,无毒无菌.但一般人造血液只有运输氧的单一功能,尚无代替“全血”功能的代用品.
依据血红蛋白的特性,科学家也在思考可否将血红蛋白直接注入人体发挥作用.但在早期实验中,将游离的血红蛋白注入患者体内,游离的血红蛋白会发生降解且降解速度很快,导致肾脏严重损伤,并且产生自由基,破坏心脏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必须对其进行改良后才能注入人体.目前,经化学修饰后的血红蛋白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1)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参与体液调节、保持内环境稳态、防御功能.
(2)掉入盛有氟碳化合物溶液容器中的老鼠没有被淹死的原因是碳氟溶液具有很强的含氧能力,其含氧量比水大10倍,是血液的2倍多,为老鼠提供了氧气.
(3)从人造血液的功能看,它实质是人血组成中的血红蛋白的代用品.
(4)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但游离血红蛋白不能直接注入人体,原因是注入体内后游离的血红蛋白会发生降解且降解速度很快,导致肾脏严重损伤,并且产生自由基,破坏心脏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5)日本医生内藤良一在经大量动物实验后,给自己身上注入了50mL氟碳乳液,对此行为,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说明理由.说明了他具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