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如图为人体某一部位的血液循环示意图,C代表某器官处的毛细血管,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C表示,人体肺部的毛细血管,请问B代表的血管是肺动脉,判断的依据是(肺)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身体各部分的血管;流经C后,血液发生的变化是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如果流经C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明显增加,这时C代表的器官是小肠
(3)如果C代表肾脏,当血液流经C后,血液性质的变化是血液里氧气含量减少,尿素、养料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4)若A、B内流动的都是动脉血,则C代表肾小球,A与B相比,血浆中变化不明显的成分是(大分子)蛋白质.
(5)一位同学外出旅游时不慎被蛇咬伤;咬伤部位在手臂的C处,紧急处理时,应该用止血带扎住伤口的n(填“m”或“n”)端,目的是防止蛇毒随血液经心脏扩散到全身.
分析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即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
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据此解答.
解答 解:(1)血液流经C肺泡外毛细血管网时,肺泡中氧气浓度比血液中的氧气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肺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静脉血就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根据血液流动方向(箭头)可知B代表的血管是肺动脉;流经C后,血液发生的变化是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或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氧含量增多).
(2)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小肠时,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变得含养料丰富,因此如果流经C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明显增加,这时C代表的器官是小肠.
(3)如果C代表肾脏,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组织细胞发生了物质交换,组成肾小管的细胞利用血液运来的氧气和养料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扩散到血液,即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肾静脉的血液里氧气含量减少,尿素、养料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4)若A、B内流动的都是动脉血,则C代表肾小球,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它是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的,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又在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虑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酸尿素等物质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因此A与B相比,血浆中变化不明显的成分是大分子蛋白质.
(5)一位同学外出旅游时不慎被蛇咬伤,咬伤部位在手臂的C处.如图A是静脉,为防止蛇毒随血液经心脏扩散到全身,紧急处理时,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应该用止血带扎住伤口的“n”端,才能防止蛇毒随血液经心脏扩散到全身.
故答案为:
(1)肺动脉;(肺)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身体各部分的血管; 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或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氧含量增多)
(2)小肠
(3)血液里氧气含量减少,尿素、养料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4)肾小球;(大分子)蛋白质
(5)n;防止蛇毒随血液经心脏扩散到全身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A. | 分裂生殖 | B. | 孢子生殖 | C. | 有性生殖 | D. | 无性生殖 |
A. | 豚鼠的黑色是显性性状 | |
B. | 豚鼠的棕色和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 | |
C. | 子代黑鼠的基因组成,有的是AA,有的是Aa | |
D. | 虽然子代都是黑鼠,但它们都有棕色基因 |
成分液体 | 蛋白质 | 葡萄糖 | 尿素 | 无机盐 |
A | 7.5 | 0.1 | 0.02 | 0.9 |
B | 0.15 | 0.1 | 0.02 | 0.9 |
C | 0.1 | 0 | 1.8 | 1.1 |
(2)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②]肾小球、[④]肾小囊和[⑤]肾小管三部分.
(3)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a]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4)根据表格分析,该成年人的尿液不正常,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可能患有急性肾小球肾炎.
A. | 分类单位越大、所包括的生物种类越少 | |
B. | 分类单位越小,植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 |
C. | 同一分类单位中,植物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 | |
D. | 分类单位越小,所包括的生物种类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