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李明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了阳光明媚的阳台上,下午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色豆芽”,他觉得很奇怪,请你与他一起探究原因。
(1)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请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随机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中。
B.甲放在_________处;乙放在 _______处,并给予适宜的温度。
C.该实验属于对照实验,唯一变量应该是_______。
D.为保持唯一变量,你还需要注意的两个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的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豆芽变绿与光照有关吗 豆芽变绿与光照有关 光照 黑暗 光照 豆芽量相等,甲乙两容器相同 A组豆芽变绿,B组豆芽不变绿
【解析】(1)提出问题:豆芽变绿与光照有关吗?(2)作出假设:豆芽变绿与光照有关;(3)设计实验方案:取一定数量的新鲜的黄豆芽分成随机的两等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一样的容器中;设计对照实验时,要坚持变量唯一的原则,此处我们探究的是光照能否影响到叶绿素的产生,因而实验的变量应是光照,甲放在有阳光处培养,乙放在黑暗处培养;设计实验方案可知,甲、乙两个容器中,形成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光,进行变量处理的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要保持唯一变量,此实验除了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如豆芽量相等,甲乙两容器相同;(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这一现象说明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题目】某同学以大颗粒饱满的大豆种子为实验材料对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进行探究,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如下表,请你分析回答问题:
实验组 | 温度(℃) | 湿度 | 空气 | 种子数 | 发芽数 |
A | 26 | 潮湿 | 充足 | 50 | 46 |
B | 5 | 潮湿 | 充足 | 50 | 2 |
C | 26 | 干燥 | 充足 | 5 | 0 |
D | 26 | 潮湿 | 50 | 3 |
(1)A.B.C.D四组中能作为对照组的是________ 。
(2)D组只用了5粒种子你认为科学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组与B组做对照,则探究出的问题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 ____________ 。
(4)若A组与C组做对照,则探究出的问题是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______________ 。
(5)若要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则D组中要填_________(充足或无空气)。
(6)A组中条件适宜,但是仍然有几粒种子没有发芽,可能是因为种子的胚__________ 。
(7)每组对照实验的变量要设置为_________(一个或多个),其他的条件要保持________ 。
(8)水分、温度、空气都会使种子的萌发率改变,说明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
【题目】我国民间有很多俗语和谚语都与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燕子飞得低,出门带蓑衣”等。黄鼠狼和燕子都属于脊椎动物动物亚门的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各异,却都能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请任选题目Ⅰ、Ⅱ中的一个作答,两题都做,按题目Ⅰ作答计分。
题目Ⅰ | 题目Ⅱ |
(1)黄鼬,俗称“黄鼠狼”,属于哺乳纲食肉__________鼬科的动物,全身体表__________,具有保温作用。黄鼬用__________呼吸,体温恒定,生活环境较为多样。 (2)与人的生殖发育一样,黄鼬的胚胎也在母体的__________内发育,胎儿通过母体获取营养和排出废物,这种胚胎发育方式称为__________。幼体出生后,母体还会对其进行哺乳,大大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3)俗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让人们以黄鼬的主要食物是家鸡。科学家曾经解剖过4978只黄鼬的胃,发现它们的主要食物是啮齿动物(如老鼠),而不是家鸡或其它鸟类。从这个角度分析,这句俗语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 (1)北京雨燕,俗称“楼燕”,属于鸟纲雨燕__________雨燕科的动物,其体表覆盖__________,前肢变成翼。在龙骨突上附着发达的__________,可牵动翼的振动进行飞行。 (2)与爬行动物一样,北京雨燕的生殖方式为卵生,卵外具有坚硬的__________,在发育时可以摆脱水的限制。鸟类生殖与发育过程中,母体还会进行__________等繁殖行为,给予后代良好的保护。 (3)谚语“燕子飞得低,出门带蓑衣”描述了降雨前燕子降低飞行高度的现象。降雨之前冷暖气流交汇会产生高速气流,不利于雨燕的高空飞行。此外,燕子捕食的某些昆虫也会因翅膀沾湿而低空飞行。由此可见,这句谚语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