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问题.2011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最新研究发现.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蜱虫叮咬所致病例,其元凶首次确定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每年4-10月为该病毒活跃期.5-7月为病毒流行高峰期.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多数患者被蜱叮咬. 患者伴发烧、呕吐、血小板减少等综合体征,偶有器官损伤.
(1)引起该传染病的新型布尼亚病毒称为病原体(填“抗体”或“病原体”).
(2)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已被蜱虫叮咬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患者属于传染源.
(3)春夏季山间劳作或旅行,避免身体暴露,避免蜱虫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这项措施在预防传染病的环节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4)一位被蜱虫叮咬该病毒的感染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再次感染该病毒时,未患病,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填“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
分析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 解:(1)引起该传染病的新型布尼亚病毒称为病原体.
(2)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已被蜱虫叮咬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患者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因此属于传染源.
(3)春夏季山间劳作或旅行,避免身体暴露,避免蜱虫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这项措施在预防传染病的环节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4)一位被蜱虫叮咬该病毒的感染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再次感染该病毒时,未患病,这种免疫是患过这种病后产生的,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病原体
(2)传染源
(3)切断传播途径
(4)特异性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流行的环节、预防措施以及特异性免疫.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现代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生活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下面是四种人体反应,它们依次属于( )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2)某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可导致严重发病
(3)某人感染某种细菌后,体内产生抗体向它进攻,并进攻心脏瓣膜
(4)细菌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抗体与之结合,使细菌聚集而失去活性
①正常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 ④过敏反应.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2)某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可导致严重发病
(3)某人感染某种细菌后,体内产生抗体向它进攻,并进攻心脏瓣膜
(4)细菌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抗体与之结合,使细菌聚集而失去活性
①正常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 ④过敏反应.
A. | ④②①③ | B. | ④③②① | C. | ④②③① | D. | ④③①② |
1.对下列观点或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 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生活环境对其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 |
B. | “超级细菌”的产生是抗生素质量下降的缘故 | |
C. | 害虫为了适应大量施用农药的环境,产生了高抗药性的变异 | |
D. | 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是发生了有利变异的结果 |
2.下列措施中,能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是( )
A. | 适当提高夜间温度 | B. | 尽量增加作物种植数量 | ||
C. | 适当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 D. | 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
3.PM2.5颗粒物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在进入血液之前,还会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 | 气管、支气管、肺泡 | B. | 气管、肺泡、支气管 | ||
C. | 支气管、肺泡、气管 | D. | 肺泡、气管、支气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