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新生儿出生时,要及时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如:卡介苗、百白破等,其注射的疫苗和产生的免疫方式分别属于( )A. | 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 B. | 抗体、特异性免疫 | ||
C. | 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 D. | 抗原、特异性免疫 |
分析 (1)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4)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5)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解答 解:注射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其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不是抗体.
“新生儿出生时”,要及时接种疫苗目的是产生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因此注射的疫苗产生的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
所以其注射的疫苗和产生的免疫方式分别属于“抗原、特异性免疫”.
故选:D.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可抗原、抗体以及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9.2004年底,在印度洋暴发海啸后,我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对灾区儿童少年进行预防接种,这种做法是预防传染病的哪一措施( )
A. | 控制传染源 | B. | 保护易感人群 | C. | 切断传播途径 | D. | 以上都不对 |
16.某地区原来的桦尺蛾体色较浅,后来随着工业的发达,深色桦尺蛾的数量增多.桦尺蛾的两种体色究竟与环境有何关系,可用下述方案探究.请完成下述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1)实验步骤:
①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非工业污染区B;
②收集深色桦尺蛾、浅色桦尽蛾各400只,并在翅下用颜料做好标记;
③在A、B地区释放浅色桦尺蛾和深色桦尺蛾各200只;
④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⑤实验数据结果统计如下表:
(2)由以上实验可以预测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数量会增加;如果严厉禁止污染,工厂的烟量大大减少,浅色桦尺蛾的数量会增加;这说明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长此以往,桦尺蛾的体色形成了一种保护色,根据达尔文理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但目前对它的防治仍然是以喷洒药剂毒杀为主.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往往会伤及其他昆虫和以这些昆虫为食的鸟类,这不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实验步骤:
①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非工业污染区B;
②收集深色桦尺蛾、浅色桦尽蛾各400只,并在翅下用颜料做好标记;
③在A、B地区释放浅色桦尺蛾和深色桦尺蛾各200只;
④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⑤实验数据结果统计如下表:
地区 | 项目 | 浅色桦尺蛾 | 深色桦尺蛾 |
工业污染区A | 释放数 | 200 | 200 |
回收数 | 32 | 112 | |
B | 释放数 | 200 | 200 |
回收数 | 126 | 28 |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但目前对它的防治仍然是以喷洒药剂毒杀为主.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往往会伤及其他昆虫和以这些昆虫为食的鸟类,这不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6.小肠的结构特点中,与其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
A. | 小肠长约5~6米 | |
B. | 小肠黏膜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 | |
C. | 小肠内有肠液、胰液、胆汁多种消化液 | |
D. | 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
13.下列生物与栖息地搭配不合理的是( )
A. | 仙人掌-沙漠 | B. | 鲫鱼-淡水湖泊 | C. | 鲨鱼-海洋 | D. | 大熊猫-松林果园 |
10.吸气时空气进入人体呼吸系统正确的顺序是( )
A. | 鼻→口腔→喉→支气管→肺 | B. | 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 ||
C. |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 D. | 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