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根据“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解答下列问题:
①制作馒头块,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C块不作处理。
②收集唾液。
③装置、操作、现象
(1)甲组和乙组构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2)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这是模拟______。
(3)进行甲组实验后,观察到的颜色变化是_____。原因是_____。
(4)设置甲、乙、丙三组实验是为了探究_____在消化食物中的共同作用。
【答案】唾液的消化作用 牙齿的咀嚼作用 不变蓝色 淀粉彻底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色 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消化作用
【解析】
(1)“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2)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甲组与乙组、甲组与丙组,变量分别是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据此解答。
(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的目的是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将甲组与乙组作一组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探究的问题是唾液的消化作用。
(2)将A块和B块馒头用刀细细地切碎,这是为了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
(3)甲组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浆糊中的淀粉完全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所以“甲组进行实验后”,滴加碘液观察到的颜色变化是不变蓝,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唾液淀粉酶将浆糊中的淀粉完全分解成麦芽糖。
(4)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甲组与乙组、甲组与丙组,变量分别是有无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因此设置甲、乙、丙三组实验是为了探究唾液淀粉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食物中的作用。
【题目】春季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某实验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过程如下(一周后观察结果)
组别 | A | B | C |
实验处理 | 将烤干的桔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 将新鲜的桔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 将①的桔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②环境里 |
实验结果 | 不发霉 | 发霉 |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与B两组构成对照实验,他们探究的问题是_____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2)如果C组中①、②的条件分别是新鲜和低温,则B与C也能构成对照实验,该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实验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_____。
(3)如图表示两种真菌的直立状态的菌丝,图中甲代表的真菌是_____;上述实验的发霉现象是图甲中菌丝顶端的_____散落到食品表面并大量繁殖导致的。
(4)上述探究实验对我们保存食品有什么启示?_____
(5)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腐烂的水果能发出酒味,引起这种变化的真菌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