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5.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两种实验方案:方案1 将同一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2 取两种树的等量落叶,分别标为丙组和丁组,丙组接种细菌,丁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的环境中,两组在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根据上诉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比较科学的实验方案是一,原因是该方案符合变量唯一(或单一变量) 原则.
(2)方案一中的实验变量是细菌,实验组是甲.
(3)实验过程中要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环境 条件.
分析 比较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比较科学的实验方案是,原因是该方案符合 原则.(2)方案一中的实验变量是,实验组是.(3)实验过程中要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 条件.
解答 解:(1)方案一;因为只有方案一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控制了变量的唯一,结果更有说服力.因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2)在方案一中,实验的变量是细菌,对照组是乙,实验组是甲,说明该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3)实验中,除了要探究的条件,其他条件一般要满足实验进行的基本需要.生物生活需要水,实验中滴加蒸馏水,可以满足细菌生活的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故答案为:(1)一;变量唯一(或单一变量);
(2)细菌;甲
(3)环境.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以及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6.下列生物中由两层细胞组成,身体呈辐射对称的是( )
A. | 水螅 | B. | 蜗牛 | C. | 蜜蜂 | D. | 蚯蚓 |
3.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 | 霉菌 | B. | 根瘤菌 | C. | 病毒 | D. | 乳酸菌 |
10.下列属于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昆虫依次是( )
A. | 蜘蛛和菜粉蝶 | B. | 蝗虫和蜈蚣 | C. | 蝗虫和蜜蜂 | D. | 家蚕和蟑螂 |
20.
提出 问题 | 馒头的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
作出 假设 | 馒头的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
制定并 实施 计划 | 1.实验中模拟牙齿咀嚼的方法是馒头碎屑;模拟舌的搅拌的方法是用玻璃棒搅拌. 2.实验中取唾液的方法是把一次性杯子放在舌头底下,一段时间后,就会有唾液流下来 3.实验中将三只试管放在37℃温水中的原因是37℃接近人体体温,酶的活性最强 |
实验 现象 | 加入馒头碎屑,注入2mL唾液的(1)号试管的现象是不变蓝,原因是1号试管中含有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 加入馒头碎屑,注入2mL清水的(2)号试管的现象是变蓝,原因是2号试管中没有唾液,淀粉无变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 加入馒头,注入2mL唾液的(3)号试管的现象是变蓝,原因是3号试管中虽然加入了唾液,但是由于馒头没有被切碎,也没有和唾液充分搅拌,减少了馒头中淀粉与唾液的接触面积,因此馒头块中的淀粉没有完全被消化,滴加碘液后仍然变蓝色 |
得出 结论 | 馒头的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
7.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分布状况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 | 阳光 | B. | 温度 | C. | 水 | D. | 土壤 |
4.中山市神湾镇的禾虫(学名:疣吻沙蚕)久负盛名,每年一到珠江两岸稻花飘香之时,各地游客就会纷纷前往此处,品尝美味禾虫.“生炒禾虫”、“禾虫煎蛋”,更是被誉为广东经典特色名菜.下列关于禾虫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禾虫因它经常出没在乡间禾田里,以禾根为食物,故得“禾虫”之名 | |
B. | 禾虫与蚯蚓、水蛭一样,同属于环节动物 | |
C. | 禾虫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疣足爬行和游泳 | |
D. | 禾虫体节两侧均有突起,起防御作用.所以鱼、虾等不会捕食禾虫 |
4.下列关于胎生、哺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以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 | |
B. | 哺乳为幼仔成长提供优越的营养条件 | |
C. | 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幼仔的死亡率 | |
D. | 胎生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仔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