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图所示某马铃薯种植地,害虫泛滥成灾。农民施用杀虫剂Ⅰ、Ⅱ后害虫数量的变化曲线。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曲线下降不会达到零值,是因为害虫有抗药性强的个体
B. 曲线回升是通过害虫的不断繁殖实现的
C. 杀虫剂Ⅰ、Ⅱ都对害虫起到了选择作用
D. 杀虫剂Ⅰ、Ⅱ都能使害虫发生抗药性强弱的变异
【答案】D
【解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 开始使用某种杀虫剂,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对该种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即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而实验证明,在未使用农药前,某些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蚊子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选项D符合题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