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位于食物链起始的生物是乙.
(2)图中甲、乙都具有的生理作用是呼吸作用.
(3)图中③表示的生理作用中,能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在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的.
(4)绿色植物的气体进出和水分的散失都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完成的.
(5)“低碳生活”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减少能量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从而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你能为“低碳生活”做些什么?至少写出两条来和大家分享:植树种草、公交出行.
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如表:
区别 | 联系 | |||||
场所 | 原料 | 条件 | 产物 | 能量 | ||
光合作用 | 叶绿体 | 二氧化碳、水 | 光 | 有机物、氧气 | 储存能量 | 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
呼吸作用 | 所有的活细胞 | 有机物、氧气 | 有无光皆可 | 二氧化碳、水 | 释放能量 |
(4)图中,甲牛是消费者,乙植物是生产者,①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③表示光合作用、④分解作用.
解答 解:(1)食物链是的起点是绿色植物,因此图中位于食物链起始的生物是乙.
(2)图中甲动物、乙植物都具有的生理作用是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图中③表示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因此能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在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的.
(4)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因此绿色植物的气体进出和水分的散失都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完成的.
(5)“低碳生活”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减少能量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从而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了“低碳生活”应该植树种草、公交出行(或不焚烧垃圾等).
故答案为:(1)乙
(2)呼吸作用
(3)叶绿体
(4)气孔
(5)植树种草;公交出行(或不焚烧垃圾等)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食品放在冰箱中能保持一段时间不腐败,主要是因为在冰箱这个环境中( )
A. | 细菌被杀灭 | B. | 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 ||
C. | 细菌不产生芽孢 | D. | 没有细菌 |
11.下列有关脱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是长骨断裂造成的 | B. | 是关节韧带断裂造成的 | ||
C. | 是关节头从关节窝脱出造成的 | D. | 是骨骼肌撕裂造成的 |
5.夏天买回的豆腐,存放时间稍长就会变质.有同学提出,在水里放人适量的盐,再将豆腐浸泡在其中,就能延长倮鲜时间.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盐水能否延长豆腐的保鲜时间,分别在甲、乙两个相同的烧杯中放人大小、新鲜程度相同的豆腐,并设计了如表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认置错误是温度不同,一个是30℃,另一个是0℃.为什么?不符合变量唯一原则
(2)更改错误后,该实验假设是盐水能延长豆腐的保鲜时间.
烧杯 | 空气 | 温度 | 水 |
甲 | 有空气 | 30℃ | 清水100 mL |
乙 | 有空气 | 0℃ | 盐水100 mL |
(1)该实验认置错误是温度不同,一个是30℃,另一个是0℃.为什么?不符合变量唯一原则
(2)更改错误后,该实验假设是盐水能延长豆腐的保鲜时间.
12.下列食物链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 草→鼠→蛇→鹰 | B. | 植物→鼠→猫头鹰 | ||
C. | 草→马→马蛔虫 | D. | 浮游植物→海螺→海豹 |
9.下列光合作用的公式中,正确的是( )
A. | 水+二氧化碳$\stackrel{光}{→}$淀粉+氧气 | |
B. | 水+氧气$→_{叶绿体}^{光}$淀粉+二氧化碳 | |
C. | 水+二氧化碳$→_{叶绿体}^{光}$淀粉+氧气 | |
D. | 水+二氧化碳$\stackrel{叶绿体}{→}$淀粉+氧气 |
10.白粉菌和条锈菌能分别导致小麦感染白粉病的条锈病,引起减产,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如图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小麦A、B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实验结果
(注:“+”的数目表示感染程度或产量高低;“-”表示未感染
根据表回答
(1)I、Ⅱ两组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植株密度,探究的问题是植株密度对A品种小麦感病程度及产量的影响.
(2)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是B品种,判断依据是Ⅳ、Ⅴ组小麦单播时未感染条锈病.
(3)比较I、Ⅲ、Ⅳ三组,第Ⅲ组产量最高,原因是混播后小麦感病程度下降.
试验编号 | 播种方式 | 植株高度(×106株/公顷) | 白粉病感染程度 | 条锈病感染程度 | 单位面积产量 | |
A品种 | B品种 | |||||
Ⅰ | 单播 | 4 | 0 | - | +++ | + |
Ⅱ | 单播 | 2 | 0 | - | ++ | + |
Ⅲ | 混播 | 2 | 2 | + | + | +++ |
Ⅳ | 单播 | 0 | 4 | +++ | - | + |
V | 单播 | 0 | 2 | ++ | - | ++ |
根据表回答
(1)I、Ⅱ两组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植株密度,探究的问题是植株密度对A品种小麦感病程度及产量的影响.
(2)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是B品种,判断依据是Ⅳ、Ⅴ组小麦单播时未感染条锈病.
(3)比较I、Ⅲ、Ⅳ三组,第Ⅲ组产量最高,原因是混播后小麦感病程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