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请回答下列两个实验的相关问题:
(1)“测量胸围差”实验
①测量时,软尺的位置会影响“胸围”的准确度.图1分别表示不同小组测量时软尺的位置,其中正确的有
 

②假如某受测者的胸围测量数值如下,则该受测者的胸围差是
 
厘米.
次数 深吸气胸围(厘米) 深呼气胸围(厘米)
1 96 92
2 98 91
3 99 92③图2为胸腔示意图.胸围差不能反映出图中所示胸腔
 
径的变化,这说明,胸围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能力.
(2)图3是甲、乙两同学在进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活动提出的问题,请分析回答:
①甲提出的问题中所包含的变量是
 

②如果设计实验探究乙提出的问题,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实验的结果应该是
 

③若用五点取样法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以下抽取样本的方法(深色表示取样的位置)正确的是
 

精英家教网
④某小组分别对一个四层小楼的一楼和四楼的尘埃粒子进行了采集和测量,一楼取样的位置和测量的结果如图4所示,则测得的尘埃粒子数为
 
个.用同样方法进行测量,四楼测得的尘埃粒子数为150个.
⑤该小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楼层越高,尘埃粒子越少.支持这一结论的证据是
 

精英家教网
分析:此题是实验分析题,主要考查的是“测量胸围差”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两个实验,需要平常的知识积累.
解答:解:(1)、①测量者需要2人,一测量者面对着受测者,用软尺围绕受测者的胸廓,软尺在胸前下缘要与乳头上缘平齐;另一测量者在受测者背侧,将软尺固定在两肩胛的下角,软尺松紧要适宜并随着受测者的呼吸动作灵活收放,注意软尺不要有折转.故选:AE
②胸围差是指深吸气时的胸围长度与深呼气时的胸围长度之差,胸围差的大小反应了肺的通气能力,计算胸围差时应取平均值.即第一次的差是2厘米,第二次的差是4厘米,第三次的差是3厘米,三次的平均值是3厘米,则该受测者的胸围差是3厘米.
③由上可知,测量胸围差时用软尺围绕受测者的胸廓,因此反应的只是胸廓左右径、前后径的变化,而不能反应上下径的变化.
(2)①根据实验要求,要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地点(环境)的尘埃粒子数一样是否一样多,由图可知,甲提出的问题中所包含的变量是楼层的高低;
实验探究乙提出的问题是: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会不会不一样?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可知,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会减少,空气得到净化;
③实验的结果应该是采集的粒子太小,计数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进行,在显微镜计数时,通常采取五点取样法进行抽样检测.五点取样法,是在测量范围内选取五个有代表性的点.例如首先选取中心点,然后从中心点到四个角连线的中点作为四个点,共五个点,观察每个点的尘埃粒子数,算出平均值,这就代表了测量范围内的平均尘埃粒子数,故选B;
④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如果正好在边线上的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然后进行计算即可;
⑤该小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楼层越高,尘埃粒子越少.支持这一结论的证据是测得的尘埃粒子数一楼比四楼多.实际上,根据上述证据还不足以得出这一结论.要想得出这一结论,还需进行更多的测量,如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设置重复组,在不同楼层的同一相对位置进行测量等;
故答案为:(1)①AE
②3
③上下
(2)①楼层的高低;
②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会减少;
③B;
④200;
⑤测得的尘埃粒子数一楼比四楼多;设置重复组;在不同楼层的同一相对位置进行测量.
点评:这两个实验是中考的重点实验,要熟练掌握,实验填空题是重点题型,注意多加练习此类题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12?威海)“测量胸围差”和“膝跳反射”两个实验都可以使你通过获得对生命现象的直观感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请回答下列有关这两个实验的操作、结果处理及分析的问题.
(1)“测量胸围差”实验
①测量时,软尺的位置会影响“胸围”的准确度.下图分别表示不同小组测量时软尺的位置,其中正确的有
AE
AE


②假如某受测者的胸围测量数值如下,则该受测者的胸围差是
3
3
厘米.
次数 深吸气胸围(厘米) 深呼气胸围(厘米)
1 94 92
2 96 92
3 94 91③右上图为胸腔示意图.胸围差不能反映出图中所示胸腔
上下
上下
径的变化,这说明,胸围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能力.
(2)“膝跳反射”实验

①产生膝跳反射需要外界给予适当刺激.施加刺激的同学用手掌内侧的边缘或橡皮锤,迅速叩击的部位应是甲图中的
C
C

②乙、丙两图中的实线表示小腿的起始位置,虚线表示放松状态下接受刺激发生反应时小腿的位置.其中正确的是

③产生上述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脊髓
脊髓
.假如施加刺激的同学刚刚举起手掌或橡皮锤,受试者就产生小腿后缩的反应,这种反射是在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
的参与下形成的.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