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材料1:春夏季节,小玲患上了甲型H1N1流感,小芳患上肺结核,H1N1型流感的传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质,甲型H1N1流感是由某种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小芳由于及时治疗,治疗后康复出院.
材料2:今年4月份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各国向灾区调拨了大量防疫物资,抽取了大批卫生防疫人员实施灾后防疫,以防止“大灾过后必有打疫”.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引起甲型H1N1流感和肺结核这两种疾病的病原体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有无细胞结构.
(2)地震后,各国卫生部第一时间提供了许多传染病疫苗,免费给灾民注射,这属于预防传染病三个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3)为了防止这些传染病发生,给家人和同学接种疫苗,接种这种疫苗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这种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4)地震发生后,某灾民手臂血管破裂,血液呈喷射状,颜色鲜红,该血管的类型是动脉血管.若该灾民需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分析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解答 解:(1)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原虫、蠕虫以及螨类等;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是病毒.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结核杆菌是细菌,细菌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2)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其中,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传染病,这是为了保护一些身体免疫力较弱,容易被传染的人群,故此措施为保护易感人群.
(3)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协助吞噬细胞来消灭特定的病原体,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4)动脉出血的特点,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静脉出血的特点是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毛细血管出血,血液缓慢渗出.某灾民手臂血管破裂,血液呈喷射状、颜色鲜红,该血管的类型是动脉,流出的是动脉血.此时应扎紧伤口近心端一侧的血管并及时送医.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实在没有同型血,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但输的时候要慢而少.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O型血的人只能接受O型血.因此,若该灾民大量失血需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故答案为:(1)有无细胞结构  
(2)保护易感人群
(3)特异性
(4)动脉  同型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以及人体免疫的类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9.资料一   
至2013年5月3日,大陆确诊H7N9禽流感148例,死亡27例;至5月22日,台湾确诊45例肠病毒感染病例;至5月23日,世界范围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感染44例,死亡22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由三种病毒引发的疾病均具有传染性,这样的病毒在传染病的角度上被称为病原体;
春夏之交是流感病毒传播的高峰期.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如何提高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加强体育锻炼、接种疫苗、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等.
资料二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爆发了7.0级地震.灾情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李华同学在关注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并积极参加防震演练的同时,还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用自己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解释.
(2)李华通过电视看到了灾情,而对亲人的离去,很多人悲痛欲绝、情绪激动(如图1所示),这些行为是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在随后的几天里,李华一直心系抗震救灾现场.一名埋在废墟里3天的灾民被救出时,救援人员立刻蒙上他的眼睛(如图2所示)的目的是保护眼球结构中的视网膜免收强光的伤害.经过检查发现,该灾民身上有很多处较深的伤口,医生马上给他进行预防接种.这属于传染病预防中的保护易感人群.5月24日,李华随学校参加了全国范围内举行的防震演练活动(如图3所示).随着警报声响起,人耳中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受到刺激,将声音信息经过听觉神经传送,在大脑皮层中形成听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