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某小组同学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如图所示),请分析作答:
(1)在科学探究时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甲和丙提出问题后,同学作出了假设.
(2)丁同学提出了实验的初步设想,经过讨论和交流,这个小组完善了实验方案(如表),请你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实验步骤 | ① | ② | 现象 | ③ | ④ | 现象 |
A | 米汤2mL | 碘液2滴 | 变蓝色 | 清水2mL | 37℃水浴中恒温 15分钟 | ⑤ |
B | 米汤2mL | 碘液2滴 | 变蓝色 | 唾液2mL | ⑥ |
现象⑤是;现象⑥是 .
(3)步骤②后两支试管都变蓝色,这证实了:米汤中含有 .
(4)经过对⑤、⑥现象的分析,该实验的结论是 .
(5)人体的体温一般是37℃左右,各种消化酶正常发挥作用,人体发烧时由于温度升高,体内各种消化酶的活性 , 影响了食物的消化,所以食欲降低.
【答案】
(1)乙
(2)蓝色;蓝色褪去(或褪色)
(3)淀粉
(4)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5)降低
【解析】解:(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因此当甲和丙提出问题后,乙同学作出了假设,而丁同学是设计探究的方案.(2)A和B的变量是唾液,唾液中的淀粉酶能消化淀粉,A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还是蓝色;B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把米汤中的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色,因此蓝色褪去.所以对实验结果进行的预测是:现象⑤是蓝色;现象⑥是蓝色褪去(或褪色).(3)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色的特性,因此步骤②后两支试管都变蓝色,这证实了:米汤中含有淀粉.(4)经过对⑤、⑥现象的分析,该实验的结论是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5)“人体的体温一般是37℃左右,各种消化酶正常发挥作用,人体发烧时由于温度升高”,体内各种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影响了食物的消化,所以食欲降低”.
故答案为:(1)乙;(2)蓝色;蓝色褪去(或褪色);(3)淀粉;(4)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5)降低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3)消化酶的特性:一、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 二、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 三、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