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的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旨在进一步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最近,前央视主持人柴静拍摄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广泛关注,她在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就环境质量状况来说,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势严峻,对74个城市空气中PM10,PM2.5,SO2,NO2,CO和O3六项污染物进行检测评价,达标率仅为4.1%.
雾霾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一旦进入呼吸系统,轻则会造成鼻炎等,重则会造成肺部硬化,甚至造成肺癌,雾霾天气还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专家建议:市民在雾霾天气应减少出门,家中门窗紧闭时可用空气净化机净化空气,雾霾天机出门时尽量戴有特殊功能的口罩等.
(1)雾霾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危害是增加呼吸系统的发病率,该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其中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2)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清洁.但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空气中的颗粒可以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进入血液,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本市几个点的空气中PM2.5进行检测,结果表示,请问这几个点的空气质量是有好到坏的排放次序是D
A.1,2,3 B.3,2,1 C.2,3,1 D.2,1,3
地点 | 时间 | PM2.5值 |
1.车站进口 | 16:00 | 516 |
2.某一山顶 | 16:00 | 328 |
3.超市入口 | 16:00 | 635 |
①减少开私家车及骑摩托车出行②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及乘公交车等出行方式.
分析 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大雾天气可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够对吸入气体进行温暖、湿润和清洁,但是这种清洁能力是有限的.
解答 解:(1)根据题干中的“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称为PM2.5,是可直入肺的细小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可知,PM2.5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
(2)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鼻腔内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鼻腔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腔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这些都是为了减少吸入的气体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吸气时,外界空气进入肺泡,即空气中的颗粒可以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3)由于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且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具有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等特点,所以PM2.5的含量越多,说明空气质量越差,反之,空气质量越好,D正确.
(4)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旱涝等灾害频繁.减少开私家车及骑摩托车出行,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及乘公交车等出行方式,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候的排放,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
故答案为:(1)呼吸;呼吸道;肺;肺;
(2)清洁;肺泡;
(3)D;
(4)减少开私家车及骑摩托车出行;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及乘公交车等出行方式.
点评 结合热点问题考查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A. | 声带来不及关闭 | B. | 会厌软骨盖住了食道口 | ||
C. | 会厌软骨未盖住喉口 | D. | 软腭来不及盖住食物 |
A. | 甲图演示吸气,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增大 | |
B. | 乙图演示吸气,膈肌收缩,肺内气压减小 | |
C. | 甲图演示呼气,膈肌舒张,肺内气压减小 | |
D. | 乙图演示呼气,膈肌舒张,肺内气压增大 |
A. | 狂犬病毒只具备最简单的细胞结构,无细胞核 | |
B. | 狂犬病毒在光学显微镜下就能观察清楚 | |
C. | 狂犬病毒可以独立生活,但在100℃的沸水中会立即死亡 | |
D. | 狂犬病毒结构简单,仅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
A. | 胚根突出种皮,发育成根 | B. | 胚轴伸长、子叶出土 | ||
C. | 胚芽发育成茎,茎上生叶并变绿 | D. | 胚芽伸出地面 |
A. | ①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 B. | 细胞分裂时④最先分裂 | ||
C. | ⑤主要存在与动物细胞中 | D. | ⑦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
A. | 组织→器官→细胞→植物体 | B. | 器官→细胞→组织→植物体 | ||
C. | 细胞→器官→系统→植物体 | D. |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