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如图是两次用杀虫剂消灭桦尺蛾就收集的数据绘制的曲线图:地区 | 浅色桦尺蛾 | 深色桦尺蛾 | ||
释放数 | 回收数 | 释放数 | 回收数 | |
工业污染区 | 64 | 16 | 154 | 82 |
非工业区 | 393 | 54 | 406 | 19 |
(2)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叫完全变态发育.
(3)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图中两次消灭桦尺蛾都没有达到零的原因是桦尺蛾一开始就存在抗药性变异,杀虫剂对桦尺蛾的进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4)用杀虫剂灭虫虽然快捷,但极易对环境造成污染,我们应该用生物防治等方法控制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分析 (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蛾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蛾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2)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生物具有保护色可以不易被其它动物发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有利于掩护自己捕食猎物.
(3)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而不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
(4)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
解答 解:(1)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保护色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来看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因此,如果工业区严格可控制污染,工厂排烟量减少,则一段时间后对桦尺蛾产生的影响是浅色桦尺蛾数量增多.
(2)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我们把这种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3)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杀死,抗药性强的桦尺蛾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桦尺蛾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灭桦尺蛾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图中两次消灭桦尺蛾都没有达到零的原因是桦尺蛾一开始就存在抗药性变异,杀虫剂对桦尺蛾的进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4)生物防治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节省农药经费,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因此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桦尺蛾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故答案为:
(1)自然选择;浅色桦尺蛾数量增多
(2)卵、幼虫、蛹、成虫;完全变态
(3)桦尺蛾一开始就存在抗药性变异;杀虫剂
(4)生物防治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①选择调查范围 ②设计调查路线和方案 ③作好记录 ④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
A. | ①②③④ | B. | ②③④① | C. | ③②①④ | D. | ④①②③ |
A. | 杀死乳酸菌 | B. | 杀死其他微生物 | C. | 高温适合发酵 | D. | 加热就会变酸 |
A. | 卵巢 生殖细胞形成时 | B. | 输卵管 受精卵形成时 | ||
C. | 输卵管 婴儿诞生时 | D. | 子宫 胚胎形成时 |
A. | 冬天到了,北方的阔叶树木纷纷落叶 | |
B. | 地衣加速可岩石的风化 | |
C. | 夏天的树林里比较凉爽 | |
D. | 森林地区往往多雨 |
A. | 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 | |
B. | 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的总体趋势是从低等到高等 | |
C. | 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的总体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 | |
D. | 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的总体趋势是心脏结构越来越复杂 |
A. | 花朵大而鲜艳 | B. | 几乎无气味 | C. | 花粉干燥 | D. | 花粉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