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某兴趣小组,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探究实验做了如下设计:
材料用具: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若干个、无菌棉棒、标签纸、培养箱
检测环境:手和教室的空气
实验设计:
第一步:取3个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编号1、2、3,将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第二部:取一只无菌棉棒,擦取某同学的手心,打开1号培养皿,将棉棒正在培养皿上涂抹,盖好,打开2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空气中约10分钟盖好.3号不作处理.
第三步:将1、2、3号培养皿放在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一次,作好记录.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3号的目的是
形成对照
形成对照

(2)当3号与1号形成对照实验,其实验的变量是
是否接种细菌
是否接种细菌

(3)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该实验探究的问题?
A
A

A、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真菌的存在?
B、手上和教室的空气中,哪个细菌和真菌多
C、手上有细菌和真菌吗?
D、教室空气中有细菌和真菌吗?
(4)严格讲,对1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因为打开1号培养皿用无菌棉棒接触时,
空气中
空气中
的细菌也会进入,因此必须在无菌环境中操作.
(5)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
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分析:此题可以从细菌和真菌培养、对照实验的特点要求以及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方面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因此1号和2号是实验组;3号是对照组.故设计3号的目的是形成对照.
(2)3号和1号形成对照实验,打开1号培养皿,将棉棒正在培养皿上涂抹,相当于接种细菌,而3号不作处理.因此其实验的变量是否接种细菌.
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在上述实验中,设计3号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它最适合与2号实验组合成对照实验,其实验变量是否接种细菌.
(3)根据检测环境:手和教室的空气和取1支无菌棉棒,擦取某同学的手心,打开1号培养皿,将棉棒在培养皿上涂抹,盖好封严;打开2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教室空气中约10分钟,盖好封严;3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可以提出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手和教室空气中,哪个细菌和真菌多(1号和2号)?手上有细菌和真菌吗(1号和3号)?教室空气中有细菌和真菌吗(2号和3号)?可见A符合题意.
(4)严格讲,对1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因为打开1号培养皿用无菌棉棒接种时,空气中的细菌也进入,因此必须在无菌环境中操作.
(5)细菌和真菌的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如霉菌,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如甲烷菌.
故答案为:
(1)形成对照;
 (2)是否接种细菌;
 (3)A;
(4)空气中的;
(5)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实验的特点要求.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探究实验的形式出现,难度较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13?聊城)某初中生物兴趣小组在做了“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实验后,提出了“不同的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是否一样多”的问题,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取3片背面有格线(如图甲所示)、正面涂有凡士林的载玻片,分别放在标1-3号的培养皿中,盖上培养皿盖.
第二步;
第1位同学携带1号实验器具到树林,第2位同学携带2号实验器具到公路带,第3位同学携带3号实验器具到教室外阳台,并约定同一时间打开培养皿盖,20分钟后盖上培养皿盖,带回实验室.
第三步:用显微镜观察玻片并计数测算尘埃数量.
(1)根据以上实验方案,你认为该探究实验做出的实验假设是
不同的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多
不同的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多

(2)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检测的环境不同
检测的环境不同
.在实验的第二步中,设计了“约定同一时间打开培养皿盖,20分钟后盖上培养皿盖,带回实验室”,其目的是
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

(3)该探究实验采用了“五点取样法”测算尘埃粒子数,请你用笔在图甲中划出所要观察和计量尘埃数的区域.

(4)图乙是根据测算数据绘制的柱状图,由此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
不同
不同

(5)该实验在三个不同的环境只放了一套实验器具,你认为这样是否科学?
不是,偶然性太大,实验结果不准确
不是,偶然性太大,实验结果不准确

(6)该实验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车辆能污染空气”的结论,这一结论的得出源于把
1、2
1、2
号实验视为对照试验.根据这一结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做?
鼓励少乘车,多骑自行车或步行,多植树造林.
鼓励少乘车,多骑自行车或步行,多植树造林.
(2013?娄底)雾霾天气是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时候形成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化合物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为PM2.5,是可直接入肺的细小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排放的残留物.
(1)PM2.5首先主要危害人体的
呼吸
呼吸
系统,该系统由
呼吸道
呼吸道
组成.
(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本市几个点的空气中PM2.5进行检测,结果如表.请问这几个点的空气质量是由好到坏的排放次序是
D
D

A.1.2.3;     B.3.2.1;     C.2.3.1;     D.2.1.3.
 地点  时间  PM2.5值
 1.车站进口  16:00  516
 2.某一山顶  16:00  328
 3.超市入口  16:00  635(3)鉴于“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当“雾霾”袭来时你对人们有何建议?(一条合理建议即可)
尽量少出门,外出戴口罩
尽量少出门,外出戴口罩

检测发现许多蔬菜中含有亚硝酸盐,当亚硝酸盐达到一定量时,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生活中,蔬菜有室温贮存和低温贮存两种方式。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在贮存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某兴趣小组同学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蔬菜存放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一直升高。

假设二:蔬菜存放相同时间,冰箱贮存比室温贮存产生的亚硝酸盐要少。

他们选用新鲜的黄瓜、番茄、青椒三种蔬菜分别采用室温贮存、冰箱贮存进行研究。通过实验,获得数据整理如下表:

实验时间

亚硝酸含量

(毫克/千克)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黄瓜

室温(20℃)贮存

0.4

0.7

0.6

0.5

0.7

0.9

冰箱(4℃)贮存

0.4

0.5

0.2

0.1

0.3

0.6

番茄

室温(20℃)贮存

1

2

1.5

1.2

1.4

1.8

冰箱(4℃)贮存

1

1.2

1.4

0.9

1.3

1.5

青椒

室温(20℃)贮存

2.5

5

4.5

3

5

6

冰箱(4℃)贮存

2.5

3

1.5

1.5

2.5

2.5

(1)有同学分析表中数据,认为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一,他的依据是:        。

(2)实验结果支持假设二。查阅资料得知,蔬菜中的硝酸盐通过代谢作用可转化为亚硝酸盐。请你利用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对“蔬菜存放相同时间,冰箱贮存比室温贮存产生的亚硝酸盐要少”这一现象作出一种解释:       

(3)结合本实验结果,对于新鲜的黄瓜、番茄、青椒,就亚硝酸盐含量而言,你认为何时食用比较合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