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他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所示,现分别以A、B、C、D表示如下:

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锥形瓶底放层细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实验B、D均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B、D两个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只是将A装置中的药品改为少量的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反应前后天平仍不平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一定______(填“等于”或“不等于”)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总和。

【题目】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查阅资料)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的水合过程。

2)通常状况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5℃。

Ⅴ.(实验结论)

1)图1所示实验中,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温度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温度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Ⅵ.(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NaOH,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

.(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_____Q(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Q的大小关系刚好与前者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_____Q,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实验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_____

 0  209209  209217  209223  209227  209233  209235  209239  209245  209247  209253  209259  209263  209265  209269  209275  209277  209283  209287  209289  209293  209295  209299  209301  209303  209304  209305  209307  209308  209309  209311  209313  209317  209319  209323  209325  209329  209335  209337  209343  209347  209349  209353  209359  209365  209367  209373  209377  209379  209385  209389  209395  209403  211419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