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7分)“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实验A,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性(填一条物理性质)

(2)对于实验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由此得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

直接接触。写一种除去铁锈的方法

(3)实验C是利用体积相同并充满CO2的软塑料瓶、等量的水(瓶①)和NaOH溶液(瓶②)进行实验,根据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证明CO2 与NaOH溶液中的溶质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D的烧杯②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烧杯②中是酚酞溶液,当烧杯①中液体由浓氨水换成浓盐酸时②中溶液的颜色的变化是 其中盐酸与NaOH的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答案】(1)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或达到着火点) 导热

(2)氧气(或空气) 用稀盐酸(或稀硫酸) (3)CO2 + 2NaOH Na2CO3 + H2O

(4)无色变红色红色又逐渐变成无色 复分解反应

【解析】

试题分析:(1)通过实验A的现象:乒乓球碎片燃烧,滤纸片不燃烧,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或达到着火点),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

(2)对于实验B,试管①有水有氧气,试管有水无氧气,试管有氧气无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由此得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氧气(或空气)直接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故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除去铁锈

(3)CO2 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 + 2NaOH Na2CO3 + H2O

(4)浓盐酸也具有挥发性,且呈酸性,根据酸碱中和的反应原理,盐酸会中和烧杯②中的氨水,故当烧杯①中液体由浓氨水换成浓盐酸时②中溶液的颜色的变化是无色变红色红色又逐渐变成无色盐酸与NaOH的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发现金属R不在初中学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该小组为了了解R与常见金属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作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铝的活动性比铜强,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Al>Cu>R,猜想二: ,猜想三:R> Al>Cu,

【查阅资料】R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R的盐溶液中只有+2价R的盐溶液呈蓝色,常温下铝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硫酸铝、氯化铝、硝酸铝的溶液均为无色。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针对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实验探究。

猜想

主要操作

主要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一

打磨R丝,并将其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R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物质.

猜想一 (填“成立”或“不成立”)

猜想二

打磨粗细相同的R丝、铝丝、铜丝,分别将它们插入到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

①R丝表面产生气泡缓慢,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②铝丝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③铜丝表面没有气泡产生.

猜想二成立.

猜想三

将打磨过的铝丝插入到

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三成立

【交流反思】究竟哪种猜想成立?三位同学经讨论交流,发现丙同学在实验前没有打磨铝丝,这可能会导致实验结论错误。于是他们先打磨铝丝,再将其插入到丙同学做实验用过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颜色 ;进而确认猜想三不成立,猜想成立。

【归纳总结】探究结束后,他们总结得出:通过金属与 反应或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可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