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生活离不开化学,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为防止旅途中皮肤意外擦伤后感染,常备碘酒。碘酒中的溶剂是________(写化学式)。
(2)白糖固体放在口中会有清凉感觉,请从溶解现象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用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_____。
(4)铵态氮肥不能与熟石灰混合施用的原因_____。
【答案】C2H5OH 白糖固体溶解吸热 洗涤剂有乳化作用 铵态氮肥和熟石灰混合使用会生成氨气,肥效降低;
【解析】
(1)碘酒的全称是碘的酒精溶液,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化学式为C2H5OH,故填:C2H5OH;
(2)物质溶解的过程中常会伴随能量的变化,白糖固体溶解吸热,故有清凉感觉,故填:白糖固体溶解吸热;
(3)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故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故填:洗涤剂有乳化作用;
(4)铵态氮肥和熟石灰混合会生成氨气,肥效降低,故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故填:铵态氮肥和熟石灰混合会生成氨气,肥效降低;
【题目】根据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
溶解 | NaCl | 35.7 | 35.8 | 36 | 36.3 | 36.6 | 37 | 37.3 |
KNO3 | 13.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1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_______g。
(2)与硝酸钾相比较,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_______(填“较大”或“较小”)。
(3)2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将溶液温度升高到30 ℃(不考虑水分蒸发),所得溶液是____________(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题目】在一次课外实验中,同学们需要用到KCl溶液、NaNO3溶液和K2CO3溶液,这三种溶液分别盛装在三个试剂瓶里。某同学用一支滴管取用三种溶液时,并没有清洗滴管。那么,溶液是否被另外两种试剂污染了呢?请你参与以下探究。
(1)(提出问题)NaNO3溶液可能被另外两种试剂污染,盛装NaNO3溶液的试剂瓶中,其溶质的成分是什么呢?
(提出假设)
假设1:溶质的成分有NaNO3、KCl
假设2:溶质的成分有NaNO3、KCl、K2CO3
假设3:溶质的成分有____。
假设4:溶质的成分有NaNO3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假设2成立。(任选中学常见试剂)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
步骤1:①______ | ③______ |
步骤2:②______ | ④_____. |
(3)(反思与交流)以后用同一支滴管取用不种溶液后,注意每次用完滴管都要______。
【题目】在自然界,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会使石灰石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减小时溶解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Ca(HCO3)2=CaCO3↓+CO2↑+H2O。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某学习小组针对这个问题联想到实验室检验 CO2 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 CO2 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小组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1)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 与 CO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通入过量 CO2 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
(3)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
(4)NaHCO3 溶液显碱性,BaCl2 显中性。
(提出猜想)
(1)溶质为 NaOH 和 Na2CO3
(2)溶质为 Na2CO3
(3)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
(4)溶质为 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在几滴酚酞试液 | 溶液变红色 | 该溶液显碱性 |
(2)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然后滴加过量的 BaCl2 溶液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猜想(4)不成立 |
(3)取步骤(2)中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 _____ | 猜想(1)和(2)不成立 |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并说明理 由____________。
(反思应用)
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