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铁、稀盐酸、氢氧化钡、碳酸钙、硝酸银五种物质,它们之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物质与戊的反应中:戊与甲或戊与乙的反应类型不同于其它几个反应;丙与戊反应能产生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还能与丁反应生成沉淀。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
A | 硝酸银 | 铁 | 碳酸钙 | 氢氧化钡 | 稀盐酸 |
B | 硝酸银 | 碳酸钙 | 稀盐酸 | 氢氧化钡 | 铁 |
C | 铁 | 氢氧化钡 | 碳酸钙 | 硝酸银 | 稀盐酸 |
D | 铁 | 硝酸银 | 碳酸钙 | 氢氧化钡 | 稀盐酸 |
A. AB. BC. CD. D
【答案】AD
【解析】
丙与戊反应能产生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还能与丁反应生成沉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但氢气不能与其他物质产生沉淀,所以丙-戊反应只能是盐酸与碳酸钙反应;戊与甲或戊与乙的反应类型不同于其它几个反应,即戊既能发生置换反应又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戊是稀盐酸;丙是碳酸钙;丁是氢氧化钡;甲是铁或硝酸银,乙是硝酸银或铁;根据已知信息,不能确定甲、乙成分,两种可能都有,故选AD。
【题目】水和溶液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命活动有重大的意义。
(1)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实验是_____(填序号)。
A 水的净化 B 通电分解水 C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2)下表是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
溶解度 | ||||||
119 | 190 | 286 | 421 | 630 | ||
①20℃时,将加入到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
②4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_____(填序号)。
A 升高温度 B .加溶质 C .加水 D 恒温蒸发水
③60℃时,分别用、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_____(填“>”、“=”或“<”)。
④80℃时,向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等量(少量)的固体,在溶解过程中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填溶质的化学式)。
⑤某晶体中有少量和杂质,要得到纯净的方法是:在80℃,向其中逐渐加水至全部溶解,然后_____、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晶体。
(3)实验室模拟工业粗盐精制的过程如下图所示。粗盐除含外,还含有少量、、和泥沙等杂质。
提供的试剂:溶液、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饱和溶液。
①过滤时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②欲除去混合液中的杂质,从提供的试剂中选出所代表的除杂试剂,按滴加顺序依次为:过量的_____溶液、过量的溶液、过量的溶液。
③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_____。
④为充分反应得到较纯净的食盐,操作的具体方法是____。
【题目】同学们发现有一种“氮气灭火装置”能利用液氮(沸点为-196℃)产生的大量氮气来灭火。他们用氮气进行如右图所示实验,却发现蜡烛未熄灭。
(查阅资料)氮气密度略小于空气;压强不变时,气体温度越低,密度越大。
(1)结合氮气性质分析,右图蜡烛未熄灭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实验1:探究氮气能否用来灭火(所用容器均为隔热材料,下同)
实验编号 | 1-1 | 1-2 | 1-3 |
实验内容 | |||
实验现象 | 蜡烛持续燃烧 | 蜡烛缓慢熄灭 | 蜡烛熄灭 |
(2)实验前有同学提出,由液氮汽化产生的氮气温度低,密度足够大,会向下流动隔 绝可燃物周围的氧气。依据实验1判断,这种假设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3)有同学根据实验1提出新假设,氮气灭火可能与可燃物周围氮气的含量有关。可 能支持这一假设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填实验1中的实验编号)。
实验2:探究灭火与氮气含量是否有关
实验编号 | 2-1 | 2-2 | 2-3 |
实验内容 | |||
实验现象 | 蜡烛没有熄灭 | 蜡烛缓慢熄灭 |
(4)实验2中,蜡烛所在位置氮气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填实验编号)。
(5)推测实验2-3的现象是________。
(6)反思实验2,除氮气含量外,影响蜡烛燃烧的其它可能因素是________。
(7)结合上述实验,下列关于 “氮气灭火装置”使用的说法中,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从高处向低处喷洒使用
B. 可燃物火焰熄灭后,还需持续通气一段时间
C. 在有少量排气口的封闭空间中使用时,效果好于开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