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小明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将氯化钠溶液加入到稀硫酸(H2SO4) 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而将混合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意外地闻到刺激性气味。
[提出问题]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可能是二氧化硫;
猜想2:可能是氯化氢;
猜想3:可能是氨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猜想_____________不合理。
[查阅资料]①SO2和CO2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氯化氢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SO2、CO2 和HCI的水溶液都显酸性,石蕊遇到酸性溶液变红。
(1)写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将两支大小相同的收集满SO2和CO2的试管同时倒立于水槽中,一段时间后, 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说明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性:SO2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或“<”) CO2。
[实验探究]如图2,小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于是他认为猜想2正确。小丽认为小明的结论不科学,原因是_____________。
[实验改进]请你利用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确认猜想2正确。
试剂: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紫色石蕊溶液。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如图,将产生的气体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猜想2成立 |
[拓展应用]实验室可用氯化钠和硫酸反应制取氯化氢气体,已知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请推测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气体最适宜的方法为___________(填字母)
A加热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B加热氯化钠固体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C加热氯化钠固体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答案】3 CO2+Ca(OH)2=CaCO3↓+H2O > 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显酸性,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无明显变化 C
【解析】
[猜想与假设]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猜想3不合理,依据是反应物中没有氮元素,所以无法生成氨气;
[查阅资料](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2)如图1,将两支大小相同的收集满SO2和CO2的试管同时倒立于水槽中,一段时间后,盛有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内液面高于盛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的液面,说明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性,二氧化硫大于二氧化碳;
[实验探究]紫色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色,所以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色,于是他认为猜想2正确;但是此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显酸性,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实验分析]如图,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明显变化,说明该气体是氯化氢,即猜想2成立;
[拓展应用]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所以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气体水尽可能少,最适宜的方法为:加热氯化钠固体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题目】分类、类比、归纳、推理都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1)教材中有很多科学家的事迹,被他们的科学精神洗礼的同时,我们也获取了很多知识。
A | B | C | D |
拉瓦锡利用汞和空气进行的实验 | 波义耳不慎将浓盐酸滴在花瓣上 | 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证明水不是一种元素 | 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
若按照实验目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物质的制备或制取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实验等等。据此可将 A 实验与_____(填字母)实验归为一类,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数据传感技术(装置如图 1)可以形象地比较块状碳酸钙与粉末状碳酸钙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2 所示:
①图 1 中 x 最科学的数值为_________。
②分析图 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对比分析 a、b 点可知,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 对比分析 c、d 点可知,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 在不计实验损耗的条件下,此实验中碳酸钙粉末产生的 CO2质量多
【题目】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待点。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它们的部分化学式和微观示意图分别列于下表中。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微观示意图 | |||||
化学式 |
(1)用符号表示2个丁分子______,五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工业上生产氢气的方法之一是利用甲、乙两种物质在高温、高压下生成丙和丁。而得到的丙物质又会随即与乙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丁和戊。通过这一系列反应,参加反应的甲和得到的丁质量比为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