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1)氧气由氧原子构成,右图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标号)。
A.氧原子核内质子数为8
B.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氧在化合物中化合价常为-2价
(2)在实验室可用下图的某些装置来制取氧气或二氧化碳,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图中标有a、b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要想控制反应速率,得到平稳的二氧化碳气流,可选用__________装置。
④D装置还可以用于收集二氧化碳,也可用于收集氧气,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装置可用来制取氧气,某同学称取27.0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入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充分反应后,冷却,称量得试管内剩余的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质量为17.4g。求:①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质量为___________;②参加反应氯酸钾的质量__________;③反应后17.4g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准确到0.1%)。
【答案】C 长颈漏斗 集气瓶 CaCO3+2HCl=CaCl2+H2O+CO2↑ 密度都比空气大 B 9.6g 24.5g 14.4%
【解析】
(1)根据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和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解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氧气,所以可以求算氧气的质量,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1)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两个电子层,最外层有6个电子;A、氧原子核内质子数为8,正确;
B、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
C、氧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而非失去,错误;
D、氧在化合物中化合价常为-2价,正确;
(2)据图可知仪器①a 是长颈漏斗;b是集气瓶;
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③要想控制反应速率,得到平稳的二氧化碳气流,需要控制盐酸的滴加速率进而实现反应速率的控制,所以可选用 B装置;
④D装置还可以用于收集二氧化碳,也可用于收集氧气,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27.0g-17.4g=9.6g;设参加反应氯酸钾的质量为x,
x=24.5g,
反应后17.4g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100%≈14.4%。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20g石灰石样品,进行高温煅烧(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成分高温不分解。碳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 CaO + CO2↑),不同时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煅烧的时间(min) | 剩余固体的质量(g) |
2 | 17.8 |
4 | 13.4 |
6 | 12.3 |
8 | 12.3 |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_______。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催化剂的概念后,想研究不同的氧化物能否在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起催化作用,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编号 | KClO3/g | 氧化物 | 产生气体的体积(mL) | 耗时(s) |
1 | 0.6 | / | 9.8 | 480 |
2 | 0.6 | 0.2g二氧化锰 | 67 | 36.5 |
3 | 0.6 | 0.2g氧化铜 | 67 | 89.5 |
⑴写出实验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为证明氧化铜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同学们又完成了以下的实验:
Ⅰ.在实验3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将滤渣洗涤并干燥,用电子天平称量,质量为0.2g。
Ⅱ.将过量的CO通入滤出的固体,按如图进行实验: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
⑶甲同学的实验报告如下:
装置 | 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黑色固体全部变红 | 生成了铜,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
B | 石灰水变浑浊 | 产生了二氧化碳 |
Ⅲ.该实验装置存在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当出现______现象时,证明反应已经开始。
⑷以上实验证明氧化铜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改变,能作为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两种氧化物相比,________的催化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