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同学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下列说法或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Al2O3读作“氧化铝”
B、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写成“O5P2
C、2H2+O2
 点燃 
.
 
2H2O读成“氢气加氧气反应生成水”
D、尿素[CO(NH22]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式写成“12+16+14+1×2×2=46”
分析:A、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读作“某化某”,有时还要把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读出来,如SO2、P2O5等,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C、读化学方程式时,“+”应读作“和”,“═”应读作“生成”.
D、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Al2O3从右向左读,读作氧化铝,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2O5,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反应中“+”读作“和”,“═”读应作“生成”,该反应可读作: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尿素[CO(NH22]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与读法、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化学式的有关计算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4、在高效课堂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灭火的原理”进行了探究学习.
[课堂归纳]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我们归纳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是:
①可燃物    ②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③
氧气

[演示引导]我们进一步学习灭火的原理.如图1所示,烧杯中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烧杯底部有一些碳酸钠粉末,向烧杯中倒入少量稀盐酸,发现蜡烛迅速的熄灭.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熄灭蜡烛所依据的原理是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隔绝了空气使蜡烛熄灭

[小组探究]点燃一长一短两支蜡烛(如图2),同学们分小组对熄灭蜡烛的方法展开探究.
(1)小何说:“因为人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我可以将它们吹灭.”
小邹对小何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氧气,并设计如下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说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呼出的气体通过灼热的铜丝
铜丝变黑
人呼出的气体中存在氧气
看了小邹的实验后,小何发现了吹灭蜡烛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吹气时带走热量,使蜡烛周围的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被吹灭

(2)小丽说:“可以在燃着的两支蜡烛上罩一个大烧杯,过一会蜡烛也会熄灭.”(如图3)
小苗说:“蜡烛熄灭是有先后顺序的,因为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短蜡烛先熄.”
小张说:“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上部氧气少,所以长蜡烛先熄.”
同学们一起合作进行了实验,发现长蜡烛先熄.
小苗对小张的说法仍心存疑惑,认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是长蜡烛先熄的主要原因,并设计实验进行了证明.她的实验方案是
取短蜡烛和长蜡烛各一支,分别点燃,罩在同一个大烧杯中
.通过实验,小苗终于发现了长蜡烛先熄灭的秘密,她的发现是
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并放出热量,二氧化碳受热密度比空气小而上升,使烧杯上部充满二氧化碳,故长蜡烛先熄

(3)通过探究,小丽进一步提出采用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
隔离可燃物的方法将蜡烛熄灭
的方法是
用剪刀剪去燃着的烛芯

[归纳反思]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灭火的原理,而且还有了新的启示是
遇火灾逃生时应压低身体
.(答一条)
(2013?潍城区二模)小强同学看到妈妈将买来的排水口洗净剂(主要成分:过碳酸钠、柠檬酸)洒在厨房排水口网状盖的底部,倒上温水后迅速冒出气泡.为了解其反应过程,他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小组同学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中观察到如下现象:A中有气泡产生;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收集到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由此同学们得出结论:生成的两种气体分别是:
O2、CO2
O2、CO2
(填化学式).B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CO2+Ca(OH)2=CaCO3↓+H2O

【探究二】
(1)实验过程:
教师提供了一瓶过碳酸钠(Na2CO4),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2)提出问题:无色溶液X中的溶质有哪些物质?
(3)猜想与假设:根据以上实验现象,X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
H2O2
H2O2
;还可能存在Na2CO3、NaHCO3、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
(4)查找资料:
资料1:氯化钙溶液呈中性;氯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不发生反应;
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后发生如下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
资料2:NaHCO3溶液呈碱性,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氢钠、碳酸钠与足量的酸反应产物相同.
(5)实验过程:小组同学对溶液X中的溶质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将下列实验方案填写完整.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结论
证明溶液中有Na2CO3
证明溶液中无NaHCO3
证明溶液中无NaOH
(6)实验反思:根据资料,NaHCO3溶液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于是,同学们猜想: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是否可以发生
NaHCO3+NaOH=Na2CO3+H2O
NaHCO3+NaOH=Na2CO3+H2O
(写方程式)这样的反应?于是,同学们进行了新的探究实验.
(2012?泉州)小强同学看到妈妈将买来的排水口洗净剂(主要成分:过碳酸钠、柠檬酸)洒在厨房排水口网状盖的底部,倒上温水后有气泡冒出.激发了探究欲望,他决定与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产生的气体的成分及排水口洗净剂主要成分的作用进行探究.
【探究活动一】
     老师提示:排水口洗净剂与水作用的生成物中有两种常见的气体.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中观察到如下现象:A中有气泡产生;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收集到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由此同学们得出结论:生成的两种气体分别是: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氧气
氧气
.B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H2O
Ca(OH)2+CO2=CaCO3↓+H2O

【探究活动二】
     老师提供了一瓶过碳酸钠(Na2CO4),引起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无色溶液X中含有的一种溶质是
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同学们对溶液X中还可能存在其它溶质作出如下猜想:
①Na2CO3        ②NaHCO3       ③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
资料摘要Ⅰ:氯化钙溶液呈中性;氯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不发生反应;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后发生如下反应:
Na2CO3+CaCl2═CaCO3↓+2NaCl
资料摘要Ⅱ:NaHCO3溶液呈碱性;碳酸氢钠、碳酸钠分别与足量的酸反应产物相同.
资料摘要Ⅲ:柠檬酸是一种有机酸,与盐酸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上述无色液体X少量于
试管中,至不再冒气泡为止,
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无色溶液X中含有
Na2CO3
Na2CO3
b.取步骤a所得上层清液少量,滴加
稀盐酸
稀盐酸
没有气泡产生
没有气泡产生
无色溶液X中不含
NaHCO3
NaHCO3
综合上述两个探究活动的结果,同学们明确了上述猜想
(填序号)是正确的.请你简述在排水口洗净剂与水接触产生气体的过程中,柠檬酸所起的相关作用:
柠檬酸属于反应物
柠檬酸属于反应物
仔细观察图,完成整个探究活动!

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王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气体的制取及性质”实验.
硫化氢(H2S)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无色气体,能溶于水.实验室通常用硫化亚铁固体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它.
(1)实验室制取H2S选择的发生装置是甲,此装置中小试管的作用是
形成液封
形成液封

(2)实验室常用一种暗紫色固体经加热制取氧气,应选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
2KMnO4
  △  
.
 
K2MnO4+MnO2+O2
2KMnO4
  △  
.
 
K2MnO4+MnO2+O2
,该反应属于
分解
分解
反应.
(3)欲收集H2S,应选择收集装置
(填“丙”或“丁”),气体从
a
a
端导入.(填“a”、“b”、“c”、“d”、“e”)
(4)戊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H2S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防止硫化氢气体溶于水中
防止硫化氢气体溶于水中

(5)小欢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氧气.我和小欢讨论后,对乙装置做了
去掉酒精灯,试管垂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去掉酒精灯,试管垂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的改动后,就顺利完成了制取氧气的实验.
(6)实验课上同学们用改动后的装置,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来制取并收集氧气的实验中,有一组同学合作实验过程中,胶塞突然弹飞,并有少量的液体溅到实验台和衣服上.就此异常现象三名同学探究如下:
[问题]为什么胶塞会突然弹飞?
[查阅资料]①容器内瞬间产生气体过多,压强过大,可能导致胶塞弹飞.②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接触面积、温度、催化剂等因素有关.
[猜想]甲同学:导气管堵塞或弯折造成.
乙同学:过氧化氢溶液用量过多造成的.
丙同学: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即:浓度)过大造成的.
[分析验证]通过检查实验装置发现导管没有堵塞、弯折的情况;与实验成功的小组同学交流,得知各小组所用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于是他们否定了两名同学的猜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另一名同学的猜想是导致本次实验胶塞弹飞的主要原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和结论
取两支试管分别等质量的二氧化锰,再加入不同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取两支试管分别等质量的二氧化锰,再加入不同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过氧化氢溶液多的反应剧烈,因此过氧化氢多,瞬间产生的气体多
过氧化氢溶液多的反应剧烈,因此过氧化氢多,瞬间产生的气体多
[交流反思]老师建议他们可以通过改进发生装置的方法,避免胶塞弹飞.你认为如何改进?
换成一容积大的反应容器(如用广口瓶、烧瓶、锥形瓶等)或用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注射器等加入液体
换成一容积大的反应容器(如用广口瓶、烧瓶、锥形瓶等)或用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注射器等加入液体
同学们在淡水养殖场参观时,好奇的发现农民向鱼池中撒一种微黄色的固体,咨询得知,这种固体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钙(CaO2),它和水反应时产生氧气,以增加鱼池中氧气的含量.同学们对过氧化钙和水反应的产物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一】把少量过氧化钙投入足量水中,在产生氧气的同时还产生什么物质?
【猜想与验证】(1)小明同学认为:在产生氧气的同时还产生氧化钙;
(2)小红同学认为:在产生氧气的同时还产生氢氧化钙.
①同学们认为小明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最终产物不可能是氧化钙
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最终产物不可能是氧化钙

②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小红的猜想是正确的,并填入下表空格中:
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预期的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过氧化钙放入试管中,加足量水,振荡,
静置,取上层清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或滴加酚酞试液)
静置,取上层清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或滴加酚酞试液)
清液变浑浊(或变为红色)
清液变浑浊(或变为红色)
有氢氧化钙产生
同学们已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于是他们又作了进一步的探究:
【提出问题二】在实验室,过氧化钙能否用于制取氧气?
【查阅资料】过氧化钙常温下稳定,300℃时能分解产生氧气;
【猜想与验证二】小明同学依据
过氧化钙在300℃时能分解产生氧气
过氧化钙在300℃时能分解产生氧气
,提出猜想①
猜想①:加热CaO2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实验的装置 实验的主要过程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操作如下:先
将导气管放入水中
将导气管放入水中

再用手紧握试管,
观察到
水中出现气泡
水中出现气泡
,把手松开,导气管口形成一小段水柱;
b.向试管中加入CaO2,连接并固定好装置,加热;
c.收集一瓶气体.能用图中所示方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氧气不易溶于水
氧气不易溶于水

d.停止加热.停止加热前应先
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
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

e.检验气体.检验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小明又联系到农民用过氧化钙增加鱼池中氧气的含量,提出猜想②
猜想②:过氧化钙和水反应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实验的装置 实验的主要过程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向试管中加入CaO2和水后,有少量细小气泡缓缓放出,在导气管口几乎收集不到气体.该装置放置到第二天,集气瓶中才收集到极少量的气体,振荡试管后仍然有少量的气泡不断缓缓放出.
【实验结论】①加热CaO2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②CaO2和水反应不能用于制取氧气.
【分析与反思】①用过氧化钙和水反应虽然收集不到大量的氧气,但由实验的现象分析,农民用过氧化钙和水反应以增加鱼池中氧气的含量的原因是
过氧化钙在水中能持续缓慢产生氧气
过氧化钙在水中能持续缓慢产生氧气

②小明想改进实验以加快反应的速度,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方法
加热过氧化钙和水的混合物(或加入催化剂)
加热过氧化钙和水的混合物(或加入催化剂)

③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原理:2Na2O2+2H2O=4NaOH+O2↑,且CaO2与Na2O2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写出CaO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aO2+2H2O=2Ca(OH)2+O2
2CaO2+2H2O=2Ca(OH)2+O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