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在甲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然后再滴加乙溶液,当滴至甲、乙两物质正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紫色;再继续滴加乙溶液时,溶液呈红色.在上述过程中,表示溶液的pH(纵坐标)与滴加乙溶液的体积V(横坐标)之间的关系的正确图象是(  )
分析:利用PH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并结合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抓住滴加前与恰好反应后两个关键段进行选择即可.
解答:解:石蕊遇碱变蓝,遇酸变红.故滴加前是碱的溶液PH>7,即A、B不正确;恰好反应后碱被中和掉,溶液呈中性PH=7,继续滴加变红说明酸过量PH<7,随着滴加酸性越来越强,PH值越来越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通过图象的方式反映了酸碱中和的过程,是一道指示剂与酸碱溶液反应的新题与好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CaO和NaOH固体的混合物,俗名“碱石灰”,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碱石灰在空气久置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而变质.某实验小组为确定一瓶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流程.请你参与探究过程:
(1)在操作一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向样品中加水时还放出大量的热.据此实验,下列对样品成分分析正确的是
D
D
(填序号).
A.一定有NaOH                         B.一定有Na2CO3
C.一定有CaO                          D.至少有NaOH、CaO中的一种
(2)为了使样品充分溶解,操作一定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玻璃棒
玻璃棒
;操作二的名称是
过滤
过滤

(3)固体A中一定含有
碳酸钙(CaCO3
碳酸钙(CaCO3

(4)溶液B成分的探究.
【查阅资料】①Ca(OH)2、Na2CO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②Na2CO3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③CaCl2溶液呈中性.
【猜想】溶液B中溶质可能为:①NaOH②Na2CO3 ③NaOH和Na2CO3④Ca(OH)2
NaOH
NaOH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甲、乙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并进行探究:
甲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溶液B中的溶质是Na2CO3
乙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则溶液B中的溶质可能含有NaOH.为进一步确认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②过滤,在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白色沉淀生成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猜想③正确
实验步骤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CaCl2+Na2CO3=2NaCl+CaCO3
CaCl2+Na2CO3=2NaCl+CaCO3
,其实验目的是
除尽溶液B中的Na2CO3,避免干扰NaOH的检验
除尽溶液B中的Na2CO3,避免干扰NaOH的检验
(2013?宿迁)甲、乙、丙三位同学为一家化工厂的污水设计排污方案,请你就他们的探究过程回答有关问题.
Ⅰ.首先用pH试纸检测污水的酸碱性.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甲: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行,测得pH<7;
乙: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湿润,再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7;
丙:取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中,测得pH<7.
(1)以上三位同学中操作规范的是
,污水显
性.
Ⅱ.利用中和反应原理测定污水中污染物(设为盐酸)的质量分数.
甲、乙两同学设计的方案如图甲、乙所示:
(2)甲同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酚酞变红色,于是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中和”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不正确
不正确
,理由是
氢氧化钠溶液过量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氢氧化钠溶液过量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3)乙同学当观察到
溶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溶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现象时即恰好完全反应,若此时消耗NaOH溶液2g,则污水中HCl的质量分数为
0.00365%
0.00365%

(4)实验过程中,NaOH溶液必须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且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
防止氢氧化钠过量,使反应充分进行
防止氢氧化钠过量,使反应充分进行

丙同学利用连线在传感器上的计算机随机绘制出了如图丙所示的溶液的pH随所加的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
(5)从曲线上可知污水的pH=
a
a
,M点表示的含义是
恰好完全反应
恰好完全反应

(6)除去污水中的盐酸,你建议选用的原料是
B
B

A.NaOH;B.Ca(OH)2;C.CuO;D.Fe.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