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明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时,先将装有药品的装置放在天平上,添加砝码,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然后取下装置,用针筒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稀盐酸,反应后再将装置放置于天平上,观察到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中间,从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
(2)若将锥形瓶改为烧杯,反应一段时间后天平是否平衡,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_______________。
【答案】碳酸钙表面冒气泡 注射器活塞向上移动 不平衡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到空气中,剩余质量减小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解析】
(1)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钙表面冒气泡,产生二氧化碳,锥形瓶内气压变大,注射器活塞会向上移动,故填:碳酸钙表面冒气泡;注射器活塞向上移动。
(2)若将锥形瓶改为烧杯,反应一段时间后天平不平衡,烧杯是敞口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到空气中,剩余质量减小,天平会右偏,故填:不平衡;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到空气中,剩余质量减小。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故填: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方法。
(1)下列是汽车尾气治理过程中有关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了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内容 | 现象 | 实验解析 | 结论 | |
实验一 | ________ | 该反应的微观实质(用离子符号表示) :
|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离子之间相互反应,生成__________ | |
实验二 |
| 溶液颜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 |
| |
实验三 | 产生白色沉淀 | 该反应的微观实质(用离子符号表示) : ________ |
[迁移应用]下列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 Fe2+Na+NO3-Cl-
b. K+Na+OH- SO42-
c.H+K+SO42-OH-
d. Ba2+NO3-CO32-Cl-
【题目】“学化学,爱化学,用好化学”学习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对比实验)
编号 | 操作 | 现象 |
甲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乙 |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丙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1)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请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_____比较实验乙和实验_____(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_____(填“强”或“弱”)。
(3)小组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_____。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推论 |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 Na+或_____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 _____ |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题目】学习化学后,小红同学知道了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她收集了干燥的鸡蛋壳拿去实验室,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杂质不与盐酸反应)。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 反应后 | |
烧杯和稀盐酸总质量 | 鸡蛋壳的质量 | 烧杯和剩余物总质量 |
150g | 6.25g | 154.05g |
(1)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多少g。
(2)请你帮助小红同学计算她收集的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