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图是某化学活动小组围绕探究燃烧条件而设计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
(2)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____;
(3)装置中的气球的作用是_____。
【答案】减少生成物对空气的污染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避免试管内压强过大,胶塞被冲开
【解析】
(1)由图可知,图中实验始终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以减少生成物P2O5对空气的污染,故填减少生成物对空气的污染。
(2)由图可知,两支玻璃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装置中的气球在管中气体受热膨胀时,可以避免试管内压强过大,胶塞被冲开,故填避免试管内压强过大,胶塞被冲开。
【题目】课后查阅资料后,小丽和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氯酸钾制氧气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学习。
资料:
①氯酸钾的熔点约为356℃,二氧化锰的分解温度约为535℃。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受热物质的温度一般约为400℃左右;
②不同配比是指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③氯酸钾分解时,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2)及不同配比时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3)如下:
(1)分析图2,氯酸钾熔点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其分解温度;
(2)分析图2,在氯酸钾分解前,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3)分析图3,氯酸钾分解温度随物质配比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当物质配比为1:2时,氯酸钾分解温度约为____℃;
(4)为证实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小丽利用如图4装置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I | 检查气密性。 | 方法:____________ |
II | 分别在“Y”形管两侧支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塞紧橡皮塞 | 不填 |
III | 分别用酒精灯先后加热二氧化锰和氨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_______,加热右侧支管,可观察到木条较长时间才能复燃。 |
IV | 冷却后,将“Y"形管左侧支管中部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中,振荡“Y”形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后可观察到现象是_____ |
请回答:
①步骤I中检查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完善步骤III中的填空: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步骤IV中,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有余热的氯酸钾中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加热后可观察到现象是____________。
④小丽认为根据步骤IV的实验现象就能说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小明不同意她的观点,小明认为还需证明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的______和_______不变。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丽完善了实验方案,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结论,则氯酸钾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
B | 将海水转化成淡水 | 过滤、活性炭吸附、煮沸 |
C | 鉴别氦气和二氧化碳 | 将燃着木条伸入瓶中 |
D | 除去中的 | 点燃 |
A. AB. BC. C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