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某补钙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他成分不含钙元素且不与盐酸反应).化学活动小组想测定该补钙剂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设计方案如下(如图所示,图中固定装置的仪器已略去);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取10片药片研细,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产生气体经干燥后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1)装置D的作用是 ;
(2)为了获取所需数据,将以上方案补充完整.
(3)有同学认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可能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可以利用二氧化碳难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性质除去氯化氢,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
(4)根据以上方案测定结果会偏低,分析原因并改进.
(1)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造成干扰;(3)同意,因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盐酸可反应而被除去,二氧化碳难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4)原因:AB装置在反应完成后还会有部分二氧化碳未排出,会造成测量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小,则计算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偏低;改进方法:在A的左侧安装一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双孔试管,在反应开始和完成后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解析试题分析:(1)装置中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进入C中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对二氧化碳的测定造成干扰;(3)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盐酸可反应,二氧化碳难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因此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4)AB装置在反应完成后还会有部分二氧化碳未排出,会造成测量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小,则计算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偏低;可以在A的左侧安装一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双孔试管,在反应开始和完成后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开始是为了将装置ABC内含有二氧化碳排出,完成时通入是为了将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赶入D装置中被碱石灰吸收,使实验结果更精确;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气体的净化(除杂);盐的化学性质.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④倒入水后加盖振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实验小组用如下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 验 步 骤 | 简 答 |
第一步:称取3g氯酸钾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后放入装置①的试管中,点燃酒精灯。 | 装置①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第二步:加热试管一段时间后,用橡皮管连接a、b。 | 刚开始加热时,排出的气体不宜立即收集,原因是 。 |
第三步:当装置②中水面不再下降,断开a、b,移去酒精灯,将装置②中的集气瓶密封,并贴上标签备用。 | |
第四步:读取量筒里水的体积数并记录。 | 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液体凹液面的 保持水平。 |
某化学小组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1)写出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烧杯中出现蓝色沉淀.小组同学将烧杯中的物质进行了过滤,对滤液中成分有如下猜想:
【提出猜想】甲: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CuSO4
乙: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H2SO4
丙:滤液中的溶质是 4
丁: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交流讨论】同学们对以上的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 不合理,理由是
【设计实验】同学们通过以下的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请你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 预计现象 | 预计结论 |
(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观察 | 溶液呈无色 | 猜想 不成立 |
(2)继续在上述试管中加入 | 产生蓝色沉淀 | 猜想 成立 |
![](http://thumb.zyjl.cn/pic5/tikupic/29/0/fdtnv3.png)
实验室中的药品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里久置于空气中变质的过氧化钠(Na2O2)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1)Na2O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2)CaCl2溶液为中性
[猜想]I:固体为Na2O2、NaOH、Na2CO3的混合物
Ⅱ:固体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Ⅲ:固体为NaOH
Ⅳ:固体为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直至完全溶解 | | 猜想I不成立 |
②取少量①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至过量 | | 证明有Na2CO3存在 |
③ | | 证明有NaOH存在 |
综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猜想Ⅱ是成立的。 |
(2)实验操作②中“滴加CaCl2溶液至过量”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