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一氧化碳不仅可作燃料,还可用于冶炼金属,如图是实验室利用CO还原氧化铁的装置示意图,请完成以下问题。
(1)写出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写出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请从微观角度分析CO和CO2性质不同的原因________。
【答案】
1个CO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1个CO2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CO分子和CO2分子的构成不同
【解析】
根据实验室利用CO还原氧化铁的装置示意图可知,A装置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生成的二氧化碳进入B试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最后用燃着的酒精灯进行尾气处理,防止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则有:
(1)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为红色粉末变成黑色,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B试管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从微观角度分析CO和CO2性质不同的原因:1个CO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1个CO2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CO分子和CO2分子的构成不同。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下列实验方案中,两个方案均可行的是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一 | 实验方案二 | |
A | 鉴别硬水和软水 | 取样,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活性炭,静置,观察 | 取样,分别加入等质量的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的情况 |
B | 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 用磁铁吸引 | 在空气中充分加热 |
C | 除去CO气体中的少量CO2 |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CuO粉末 |
D | 证明水的组成 |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 电解水 |
A.AB.BC.CD.D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或溶液)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
(知识卡片):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氯化铜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1)方案I: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①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
②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有少量气泡出现,分析产生气泡的可能原因是NaOH变质,请写出变质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2)方案Ⅱ: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 | 若________ | 稀盐酸过量 |
若没有明显现象 | NaOH 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
(实验反思):
(3)另有同学提出方案Ⅱ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_________。
(4)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__________。(填序号)
A 铜片 B pH试纸 C 氧化铜 D 紫色石蕊试液
【题目】某小组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反应过程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试管中固体质量(g) | 13.25 | 11.65 | 10.05 | 8.45 | 8.45 |
(1)反应到_____min时,氯酸钾刚好完全分解。
(2)反应完全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
(3)原固体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_____(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题目】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甲图为物质转换关系,乙图所示为相关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甲图序号 | 乙图装置选择 | 反应化学方程式 | 问题分析 |
① | C | _____ | 燃烧产物中有时会有CO生成,原因是:_____ |
② | _____ | 反应发生的条件是:_____ | |
③ | A | _____ | 实验时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 |
④ | _____ | _____ | 将燃着的红磷熄灭,可进行的操作是:_____ |
⑤ | _____ | _____ | 若该实验未成功,原因可能是:_____ |
总结 | 甲图涉及的反应都是_____反应。 |